分享

听王君聊课(82): 你真的教了吗

 江山携手 2016-06-09

今天听了两堂课,是人教版的《生物入侵者》。说明文教学的研讨,挺难。因为难,所以有意义。

两个老师素质都很好,很有激情,充满活力。难得了!语文教学太磨人。不少老师没有教几年,就被磨得锐气渐无,课堂上,生气没有了,热情没有了。这对语文,实在是最不幸的事。所以,我在心里,向这两位精神饱满的老师致敬了。

让我评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问题:我教了吗?我真的教了吗?

   这两个问题似乎很奇怪。课上完了,满满当当的四十分钟结束了,一篇课文处理完了,当然教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我们填满了时间,学生就真的有所收获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两个老师,教学目标大同小异。一位老师的目标为:1、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3、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第二位老师还加了一点:精读文本赏析语言。粗粗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细细思,有问题。为什么呢?

我先说说在一般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的四个层次:

较低层次为“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就是把以前的旧知识在新的文本上再“过”一遍,再“应证”一遍。实际上做的基本上是搬运知识的工作。

中等层次为“应用知识”,就是灵活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让旧知识成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较高等层次为“创造知识”。在这堂课上,形成了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能力训练点。

一般而言,一堂课,三个层次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体现。一般而言,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层面的语文课,给人的脑力激荡会比较少,味道会不够。一般而言,如果在“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上有所探索的语文课,学生会有比较扎实的收获。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

我比较坦率地说:今天的两堂《生物入侵者》,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的层面。

梳理各段大意,明确这篇文章是“逻辑顺序”。

对号入座,分析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模式也是考试得分点的语言表达模式。

第二个老师加上了说明文语言的鉴赏分析。可惜也还停留在语言的准确上。至于《生物入侵者》的个性化语言,基本上被忽视了。

除此之外,两位老师都用了大量的图片来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形象。而最后的“训练”在我看来都很吊诡:一个让学生给环保部门写信谈谈如何对付生物入侵者。一个让学生写广告词倡导全民环保。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实在很为难学生。这些恐怕都不是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更不是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就能够做到做好的事。我想起刚刚看到的另一位朋友上《苏州园林》的课件,其拓展内容是让学生研究了“中式审美”。我觉得,这恐怕也很为难学生,也不应是《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教学价值落脚点。老师点点即可,要拿出来教,恐怕《苏州园林》还不太能够承担得起这个内容。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道理很明白,但是我自己也常常把握不好其中的很多元素的平衡关系。今天不多说这个。

 

我很理解为什么这两堂《生物入侵者》最后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是这样。这也许不是两位老师的错,而是语文高层的错。在说明文知识体系中,除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可怜的知识外,能够给予老师们作为教学工具的,着实太少。老师们没有工具,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一篇说明文,都拿这些东西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教学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无什么趣味了。有些老师会说,但是中考会这样考啊?事实上,考试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样死搬说明文知识的害处,也开始进行改革了。起码在北京的中考中,几乎不再出现死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试题了。至于那些穿靴戴帽的答题模式,更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看,它们很快就会被清理出考试的。

有些老师问,那怎么办?如何才能有突破呢?

我说,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意识到了就要主动去改变。主动去改变就是要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个”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 努力跳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桎梏,要有自己在这一个文本的语言上的创造性处理。

举个例子,比如《生物入侵者》的说明方法的教学。

与其让学生散漫地在文本中去找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然后对号入座——这就是在再现知识和搬运知识,不如重点研究一种说明方法在这篇文章中的呈现方式。在《生物入侵者》中,用得最多,呈现方式最丰富多彩的是举例子。我们看看,作者的举例子用得多精彩:以举例子开篇,以举例子结尾。有的段首举例,有的段中举例,有的段末举例。有的一个大段落才一个例子,用叙述的方式详细地举。有的一句话就好几个例子,点到为止惜墨如金。有的用议论和举例相配合,有的则只有说明……总之,其举例方式真是摇曳生姿,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榜样。其价值,远远不是一句“举例让说明更什么什么”的模板能够概括的。老师稍微用心设计,就能够让学生超越过去学生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粗浅认识,而形成“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能力训练点。

说明顺序也是如此。同样是教逻辑顺序,你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层面:一是判断,这是最简单的。二是应用。在知道了是逻辑顺序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用。比如抽出一个段落,让学生判断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打乱一些段落,让学生重整。三是创造。就算是逻辑顺序,事实上也有多样的排列组合,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生物入侵者》一文,如果把“危害”放在开头,我看也很精彩,并不是非要从概念和定义说起。当然,这些并不是都要教给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一定要先独立思考,要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教法,更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做语文老师,必须要做一个课程开发者,教学内容开发者,否则,会活得非常无聊。

又比如说,同样是说明文,《生物入侵者》的语言表达很精彩,《苏州园林》的语言表达也很精彩,但显然,两篇说明文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精彩?哪里精彩?可以给学生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我们有很多研究的空间,很多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至于生物入侵者的具体知识,环保方面的知识,苏州园林美学方面的知识,都是外围的东西,点到为止即可,要在40分钟以内来研究,模模糊糊看是亮点,仔仔细细思考是赘笔,把握不好甚至是败笔。语文课守护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必须的。如何守护?这就是艺术,就是科学。在这一方面,我自己,也是急需提升的。共勉吧。

2013/1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