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哪个关键决定让杜聿明被俘后提起唏嘘不已

 黑扭 2016-06-10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姚冰阳,原题:《淮海战役中的一个细节》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指挥三个兵团及直属部队近30万人马撤出徐州,被解放军包围在了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在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从1948年12月16日到1949年1月5日的20天里就有1.4万多名官兵投降到解放军方面。

1949年元旦过后,一名被解放军俘虏过去的师长跑了回来,给杜聿明捎来了一封解放军首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亲笔信,信上言语恳切,劝杜聿明认真面对现实,为20多万将士生命安全着想,命令部队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杜聿明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怎样决策决定着20多万将士的生命安全。如能保证安全,放下武器也是可以的。但是,他却不敢作出决定。因为他虽然是副总司令,当时军中各兵团都残破不全,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的几个军尚还完整。如果邱清泉不同意,此事就不好办。

于是,杜聿明把邱清泉、李弥、文强等几个找来开会,说:“陈毅托人捎来一封信,你们看看怎么办?”说完把信交给了李弥。李弥看完后什么也没说,又交给文强,文强看后也不作声又把信传下去。后来,信传到了邱清泉手里。邱清泉看完信后也不说话,用眼扫视了一圈,最后,一边看着杜聿明一边将信撕了,用手团了团丢进了火盆。

杜聿明看后,只好宣布散会。

就这样,杜聿明错过了这个历史性机会。不久,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告终,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俘。

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每当谈及此事,仍显示出一脸的无奈,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