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098-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

 溱湖之恋 2016-06-10
瑷珲镇,旧称“爱辉镇”,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东南部,黑龙江中上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6万亩,草原面积2万亩,林地面积4万亩,水面面积1万亩,是爱辉区农业、旅游业、畜牧业综合发展的大镇。是全市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大镇。

  

2015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恢复“瑷珲”原名,使这一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称谓,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凝结着乡愁、寄托着希望,在阔别60年后重载史册,以让世人永铭惨痛的历史。
 
 
瑷珲,历史上曾称“艾浒”、“艾虎”、“爱呼”、“艾浑”等。“瑷珲”一词的含义,一说,因旧瑷珲城附近有瑷珲河,故而得名,达斡尔语,意为“可畏”;另说,满语,“母貂”之意,因明末清初这一带以产貂闻名,《爱辉县志》称“似较为可信”。
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因其右濒黑龙江,又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故称“黑龙江城”。后人为区别江右(西)新“瑷珲”,又称之为“旧瑷珲”。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鉴于瑷珲旧城僻处江东,与内陆交通和公文往来诸多不便,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毁的我国达斡尔族屯寨托尔加城的废墟上,重新修筑城寨,仍为“瑷珲城”,即新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
新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据《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廊,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黑龙江将军和黑龙江副都统同驻一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城,留设副都统驻守。
 
 

 
瑷珲镇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中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签约地,瑷珲历史陈列馆是我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瑷珲镇是全国100个综合试点乡镇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镇内上下水管网、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信息、通讯设施齐全,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19所,规范化学校合格率达100%,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加强, 医疗技术和医护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服务体系。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西临黑大公路,202国道支线直通镇内主要商业街,水路上游通呼玛县, 下游到佳木斯市。镇域经济以旅游业、农业、乡镇企业为主,是一处极具投资开发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