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乳症又称“乳泣”“乳汁自出”“乳衄”,即西医所说乳腺导管炎。《妇人良方大全》说:“未产而乳自出,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清。武之望《济阴纲目》说:“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 【病因病机】溢乳证与气血、肝肾、脾胃、冲脉等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由于肝经郁久化火,郁火夹湿浊流窜于足厥阴、足阳明经络,可致肝郁阴虚、气血亏损、肾气虚损等。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泄,为纳血之海,一有怫郁,则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疏泄失常,火扰血热,妄行横溢、络伤而病。 脾主运化而统血,脾虚则生化乏源而致血虚,统摄无权遂成本病。《妇人良方大全》曰:“产后乳汁自出,乃胃气虚…‘若怒气乳出,此肝经风热”。胃经脉循乳,与月经乳汁有关。《妇科经论》曰“妇人经血与乳汁俱由脾胃所生。”热邪郁滞于胃,迫乳外溢,或痰浊内瘀,冲任受阻,月经不能下血而上泛,遂致溢乳。《诸病源候论.产后乳汁溢候》说:“其经血盛者,则津液有余,故乳汁多而溢出也。,,明。薛己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失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血海”。胃热所迫或痰浊瘀阻而致乳汁溢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症由于下丘脑泌乳素抑制激素分泌不足,或垂体生乳素分泌过多而致。 临床症见非哺乳期内乳头有乳汁溢出或带有血性乳汁,全身症状有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如气血虚,则头晕乏力,面色失华,气短心悸,苔薄,脉细;胃热,则乳房胀痛,头痛心烦,口干欲饮,便秘,苔薄黄,脉细数;肝郁肾虚,则乳胀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腰痛耳鸣,脉弦细;痰浊蕴结,则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头晕嗜睡,口淡无味,苔腻,脉滑。 【辨证用药】宜辨证论治,因证用药。气血虚者,当益气养血通络,方以十全大补汤加减;胃热者,清热活血疏肝,方用玉烛散;肝郁,则疏肝解郁通络,方用加昧逍遥散;痰浊,用健脾化痰通络法,方用苍附导痰丸加减。 处方:夏枯草、青皮、陈皮、枳壳、香附、连翘、蒲公英、黄芩、龙胆、栀子、白花蛇舌草、白芍、郁金、牡丹皮、赤芍、牛膝、麦芽。 方中夏枯草、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疏肝解郁,活络;白芍、郁金平肝疏郁;连翘、蒲公英、栀子、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通经利尿;黄芩、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牡丹皮、赤芍和血通经;牛膝通经,性善下行,引血下行;麦芽和中回乳。本病不宜用柴胡,其虽有疏肝解郁之功,但有升发之性,为防升发有碍病情,故以柔肝泻火、疏郁散结之夏枯草代之为宜。 【典型医案】郭某,女,41岁,工人。主诉于诊前l周出现乳房胀,并有乳汁(清水)溢出,以手挤压乳房则有黄水流出,但乳头及乳房外观无红肿、不痛。诊断为乳腺导管炎。乳房溢出液病理检查未见异常。 症见乳房有清水溢出,触诊摸不到肿块,舌质淡、苔微黄腻,脉弦。 辨证:郁怒肝伤,肝失条达、郁久化热,挟湿浊入于足厥阴、足阳明经,使乳胀、乳汁溢出。治法:疏肝解郁,和络清热。方用加味逍遥散合黄芩芍药汤加减。 处方:白芍15克,赤芍l5克,夏枯草30克,蒲公英30克,陈皮15克,连翘l5克,青皮5克,郁金l5克,黄芩l5克,生麦芽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服药l周后乳胀减轻,清水减少,仍不适,挤压仍有清水溢出。又服药3周而痊愈。 【附方】 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川芎、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地黄、肉桂、生姜。功用: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 玉烛散(《儒门事亲》) 组成:当归尾、赤芍、川芎、熟地黄、大黄、芒硝、甘草。功用:补血调血,通里泻热。主治:经闭腹痛,里热便结。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见“崩漏”。 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 组成:苍术、香附、半夏、天南星、枳实、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黄芩芍药汤(《素问玄机原病式》) 组成:黄岑、白芍、甘草。功用:疏肝清热。主治:肝经郁热。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3.妇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