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儿,熟了

 汉青的马甲 2016-06-11


说到杏子,会想到什么呢?

春色满园杏花出墙的盎然?董神仙妙手回春的杏林?“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惬意,“一壶杏花酒、闲看云起落”的胸怀?“杏腮凝淡”“杏眼流波”的美女?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还是那遥远的童年时光?


杏坛讲学


《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意思是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



十里杏花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杏则多了很多诗意和唯美。

杏花着粉的时候,有“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的春意盎然;


寒雨一场、杏花满地,就会有“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感叹;


杏花褪去,苏轼郊游时正好看到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入夏时节、杏子肥美,又是一副天高云阔、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场景。



誉满杏林


传说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董奉治愈者成千上万,种下的杏树有十几万棵,蔚然成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童年的杏

文/李耀岗

小时候,杏的身影就在眼前晃悠。那时候,杏儿几乎扮演了零食的角色,青杏更是代表着童年不谙世事、不循规蹈矩、不服管教的一种标志性食物。正当青杏尚小,就会被馋嘴的孩子偷偷摘了吃,尽管又酸又涩,但它们带来的口感和心理慰藉,依然可以让人满足好长时间。


小时候,杏,只有偷偷摘的才有满足感。那时候心急,总是等不及,杏就应该从青到黄,由酸到甜,不断地被我们偷着摘掉、吃掉。

那时候的杏树好像都是长在家里没有顽童、大人严厉古板的人家,要不就是远在山沟的野杏林和有狗的果园。每一次摘杏几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不是被狗咬了,就是从墙上摔下来了,要不就是被看杏的大人追出好几里路……似乎从口袋里掏出的青杏不是一种酸得无法下咽的水果,而是检验勇敢成色的战利品。

偷杏,首先要能跑得快。家里养的柴狗对杏不感兴趣,却对偷杏的孩子有着执着的热情。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瞅准时机摘了杏之后,就要一路没命的疯跑,跑到大人放弃,最后连狗都放弃追赶,这偷杏才算成功。只要当时没被抓着现形,第二天再见到面,一切都可一笔勾销,谁也不会因几颗杏跟一个孩子计较。


而今,过去的也再不会重来了,关于杏的许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泥土的生香。


【儒风大家】编撰,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