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良知吗

 山爷wzs0718 2016-06-13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良知吗

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这张脸简直象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拔出宝剑,对准禅师。此时,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和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躬、道歉。

禅师面带微笑,温和的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良知吗

人的心灵是很复杂的东西,一念之间人是天使,一念之间人是魔鬼。善与恶在很多时候只在于我们良知一念发动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途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连路上走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关键在于能不能觉悟到自己的良知。

禅宗一个很著名得故事说:

五祖弘忍要考察弟子的成就,以便付法传衣。弘忍要求每个人都作一偈。神秀写了一首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不会写字的六祖惠能也请人写了一首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两首偈子一比较,弘忍觉得惠能境界要高,于是把佛法传授给惠能,以袈裟为信物,让他到南方去弘法。为什么弘忍认为惠能悟道的境界要高,研究的人很多,不大容易讲清楚。神秀用的渐修的办法,小心翼翼地修行,唯恐自己犯错误。惠能用的顿悟的方法,一下子就觉悟到佛性的我,没有丝毫的犹疑,所以达到了一种很自由、很开阔的境界,而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禅宗很讲究对于道德行为的自觉,《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杀人放火,但最终立地成佛。就是鲁智深在月园之夜,听到潮音而觉悟到自己的佛性。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良知吗

中国哲学强调良知的自觉,儒家认为良知的自觉关系到人尊严,是不学而知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说:我即使不识一个字,也不妨碍我堂堂正正地做个人。陆九渊有一个弟子杨简,当时在富阳县任主簿。陆九渊过富阳,杨简问:“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回答,孟子说的四端就是本心。杨简又问,四端是本心,我从小就晓得,究竟什么是本心?正好有一个卖扇子的纠纷告到县衙,杨简随即当庭断其曲直。陆九渊便说刚才你断案,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这就是你的本心。杨简一下子就觉悟了。从陆九渊对杨简的指点来看,良知不是空洞的想法或念头,还要通过切实的行动表现出来。后来的王阳明说“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认为只有行了,才是真正的知识。

知行合一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据说有个和尚法号鸟巢大师,住在树上,精通佛典,能为人指点迷津。苏轼闻大师之名前去问做人之道。大师说:“恶事不做,众善多行”。苏轼很是失望,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都知道。法师答道:“三岁小孩懂得,八十老儿行不得。”这句话说明,许多道理实际上很简单平凡,难的是终身恪守、始终不渝。《尚书》里面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说:“力行近于仁。”

《中国改革报》刊登邵述尧、李余东的文章说:据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有一天独自外出,见一群士兵正大汗淋漓的搬动一块石头,由于石头太大太重,始终放不到他应放的位置,眼看就要下滑,而领头的下士却在一旁大喊加油,就是不动手。华盛顿见状疾步向前。当华盛顿质问那位下士为何只动口不动手时,那下士傲慢的以自己的身份回答了它的提问。华盛顿解开大衣纽扣露出他的军装,并对那下士说:“按衣着我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物时,你就叫上我。”那个下士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个故事说明:言传不如身教。善的道德意识要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才是善的,才具有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