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人性就别做培训

 安好2016 2016-06-13

培训没有那么重要


  培训很难做。当我们强制给别人的大脑输入程序时,难道不用考虑原有系统的兼容性么?其实是有更好的方式。


  我们把培训做得更专业、努力证明培训的价值,其实反映了我们的不自信。培训本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为何不做点更有价值的呢?


人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首先,第一部分内容想跟大家解读一下人性——人为什么会学习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忽视了很久,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喜欢和经常回答的是:人学习会得到什么和人应该怎样去学习。


  这特别像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的一样“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可以出人头地”,“你看看邻居小红,人家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


  其实我在想:有的天性,可能在孩童的时候就已经被扼杀了,“我”只是父母按照自己的理想打造的产品,虽然这个产品他们可能还比较满意。


  大学毕业后,终于可以选择的时候,我发现我又掉入了另外一个制造工厂:企业特别像我们的父辈,他也在告诉你“你要这么这么做,将来才可以升职加薪”“你看看人家小红,吃饭的时候都在加班”。


  为了让员工能够快速融入和成长,我们的HRD和CLO都在扮演着说教的角色,他们按照企业的战略、绩效、能力测评等一切生硬的技术办法,为员工设计培养提升的培训项目,以期望员工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他们有错么?其实好像有没有错,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全世界都弥漫着父母、企业的意志,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你的天性和人性。


  所以中国人很拧巴,一定要“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不是“乐作舟”。天性的抹杀会让人失去创造力;人性的抹杀,会让很多企业的行为化为无效。


“以人为本”是一个伪命题


  有的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起初会让人觉得充满幻想,但是我认为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企业当然是以企业为本,否则那就是福利院。


  所有的教育培训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教育从来都是为组织,确切的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我们通过战略分解、绩效差距分析和能力测评,花一大笔的培训费用,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培训的时候,我们认为做到了以人为本,但是事实却残酷得很:大家对你的工作表面上是感激的,因为知道你做了很多,但是内心想的是什么?——“别耽误我的时间好吗?”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总想去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人性,没有认真去研究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当我们忽略人性去做培训时,很多培训就是无效的。


  下面我从群体的人性、层级的人性和个体的人性三个方面阐述培训与人性的关系。


分析群体的人性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群体的人性:人都是懒惰的、都是不爱学习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就是人性最直接的体现。


  违背人性去做培训,就会让学习成为被动,效果也自然不佳。我们需要去做的是尊重人性,满足人这种“临时抱佛脚”的需求。


  跟大家说一个例子:以前有一次我们在做年度例行培训需求调查时发现,很多员工提出了想学EXCEL技巧应用,于是在我们在年度培训计划中列入了此门课程。但是当我们真正培训的时候,发现之前提出需求的员工却因为各种理由都没有参加。


  我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在去年年底做报表的时候,他们希望有一些便捷的公式来辅助核算,核算工作结束后就不需要了。我继续追问:那你们今年年底就不需要做了么?他的回答是:年底这个工作需不需要我做还不知道呢;如果真的需要我做的话,再看看你们的课件就好了。


  这个是在企业培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景,所以很多企业索性干脆就不做年度培训调研了,因为变化的太快,但是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归临时抱佛脚的人性,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呢?


  我认为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百度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去问度娘,企业内部同样也可以建立这样的搜索引擎——分为课件、案例、名师等几个板块。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你想要的答案。想系统的学习知识,就搜索课件门类;想看看别人的做法,就搜索案例;想找专家咨询,就点击名师问答。


  这些都是学员层面的界面,可以很快很便捷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问题,就不用来学习。对于企业大学而言,要做这样的宣传引擎,需要在后台整理制作大量的课件、案例、选拔老师、在线问答等等。其实,我认为这就是知识管理。


分析层级的人性


  第二个,分享一下层级的人性。一个企业要成为什么样的组织,那是老板的情怀;一个部门要完成多少指标任务,那是部门总经理的梦想。我只关心我的职责任务和年底能不能多拿些奖金。


  情怀和梦想是有门槛的,强加只会事与愿违。有一次我问学员:公司的战略是什么呢?能回答上来的人寥寥无几。要知道关于公司战略的课程刚培训过不久,他们怎么就记不住呢,难道是培训不够透彻?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需要组织TTT培训、优化授课技巧、优化课程内容等。


  但是如果这样想,其实就走偏了,真正的人性是:公司战略是老板考虑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培训的设计必须考虑层级的人性。


  所谓层级的人性,就是在这个层级的人群最关注的是会什么?这个需要深挖,简单访谈是达不到的。而这个点一定是个升死点,就是做不到就会被干掉;做不到就不能被升职。


  这个给我们培训的启发是:培训部门的人不能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而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跟业务的人员在一起,在办公室、在餐厅、在咖啡馆,总之应该成为他们信任的伙伴。


分析个体的人性


  第三,是个体的人性。人为什么会学习?我认为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美好的向往。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的环境中,他非常需要安全感,需要站稳脚跟,他希望能够快速的披上一个盔甲和拿起一件武器,好应对一切的未知。


  有时候企业培训不是不足,而是过剩,把各种内外部的培训强加给员工,建立所谓的培训体系,希望有一种药可以治他的病。其实很多员工都有培训恐惧症,因为培训不如工作一天那么充实和有价值。


  如何解读“人对未知的恐惧”的人性呢?这就要分析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我认为就是在角色转变的时候。


有三个阶段很重要:


  A. 刚入职的时候,急切需要知道这个企业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和生存法则,没有人想看到自己在试用期就被干掉,所以新员工入职培训很必要;


  B. 走向管理岗位的时候,一个技术专家现在要带团队了,如何指导下属?这是很多人困惑的,这个培训就很重要;


  C. 转岗,从A业务到B业务,需要快速的了解相关的知识。所以围绕这三个角色转变的培训必然是员工所需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这三个产品的设计。


  总结一下,关于第一部分“解读人性”:群体的人性——建立企业百度知道;层级的人性——找到生死点;个体的人性——抓住角色转变期。


如何去改变人的心智


  第二部分内容,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如何改变”。尽管我们试图去认知和解读了人性,但是人真的很难改变。


  当我们强制给别人大脑输入程序的时候,难道我们不用考虑原有系统的兼容性么?所以培训真的很难做,试图通过一堂课让人发生转变很难。虽然也有人提出要做好培训后的转化应用,要制定行动表等等,但是最终的效果都不好。


  那这么说的话培训就不做了么?肯定不是,这里有更好的方式,就是尝试触碰一下人最柔软的部分——心。


  举个例子,老师喋喋不休德跟孩子们讲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并不会引起孩子的触动。而央视的一档广告,小朋友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却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传统的教育理念,总是试图在思维层面去改变人,但是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改变人的心智模式,心智与思维是想通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思维模式。


  在企业文化培训时,我们不去解读企业文化是哪几个字,而是放了一部关于楚河汉界项目的纪录片,然后听学员们观后的分享。然后我们发现,像执行力、坚持、关注细节等,这些本来由讲师灌输的内容,可以由学员自己讲述出来,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培训最重要的作用是唤醒


  第三部分内容,我们一起谈一下:建立机制。前几天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我们无法教导别人,我们只是帮助他们发现他们内心原本的事物。


  培训总是试图去教会别人什么,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唤醒别人学习的愿望。对于培训管理者而言,第一要务不是把培训本身做得有多专业,而是激发学员学习的动机。如何激发呢?这就需要建立机制。


  就培训本身的机制而言,培训跟晋级挂钩、跟人才培养结合,都是很好的机制。虽然我们认识到了,但是始终没有很好的推进和执行。


  我们更多的是期望设计一个好的培训产品,吸引学员来学习。但是却忽略了:人都是懒惰的,有那个时间去看看电影、逛逛街多好。所以激发学员的学员动机必须有关乎生死的学习机制,否则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人的潜能是能够激发的


  关于建立机制的理念,其实也为培训打开了另外的一条路径。以前当我们发现某个管理人员领导力不行时,就会提供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那么他们需要的是培训课程么?


  我觉得不是,他们需要的是如何管理下属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却不去理睬,自顾自的开发课程、寻找老师、安排培训。


  其实,需要领导力培训的是谁呢?是我们。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工具和方法,我们就可以做顾问,帮助他们分析下属,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好的机制。


  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已经成为培训的一个发展方向,脱离绩效的培训都是纸上谈兵。有人说:帮助业务做绩效改进当然是好事,但是我又不了解业务,怎么提供解决方案?


  其实,解读人性,为绩效改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尽管我们不了解业务,但是我们了解人性,业务不是都是由人在执行的么。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拍的一个案例片,说的是某个项目的样板间要求在七天之内完成,营销副总临时任命来负责执行,他在与工程副总沟通的时候答复说七天是不可能完成的。


  类似这样跨部门协作是企业常见的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呢?也许我们会讨论工期的执行计划,看看哪里有压缩的空间,但是这些都不是你所擅长的。


  这个问题我们只用了一招:营销副总在开总部会议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说市委书记七天之后要来视察。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项目总经理亲自调动各方的力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其实呢,那个电话是假的,人性的东西就是如此,因为怕,人的潜能是被激发出来的。


  总结今天的分享,就是三句话:关注人性,提供他想要的;突破思维,直接与心灵对话;建立机制,激发学习的动机。


  当你知道自己的心的时候,就会知道别人的心;当你知道别人的心的时候,就会知道万物的规律;当你知道万物的规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所谓的“敬天爱人”,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性。


  人力资源和培训都是离人最近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对人性的洞悉和关注。研究人性,在尊重人性基础上的企业行为,才是最有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