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吐槽我长期睡太晚容易暴毙,我问他:“你有想过如果身患绝症命不久矣,你要如何操办自己的葬礼么?” “没想过,我想这干嘛?” “我想过,非常认真的想过。” “那你准备怎么办?” “葬礼这么辛苦劳累又悲伤沉重的事情,我绝对不会让我的任何家人朋友承办,他们负责出席就好。我得找个专业可靠的代理公司给我办圆满了,至于什么灵堂的设计,哀悼的环节还有伴手礼我会提前设计好,他们只需要负责执行。”
“虽然我还想好具体说什么,但是结尾的部分一定是:生命是一场经历,我的这场经历因为有你而变的不凡。而人生只不过是一场party,我只不过提前离场了,你送我到门口就好。你看,灯光依然闪亮香槟还没喝光,请你继续享受那些美妙的时光,不必为我难过心伤,我们最终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 “我不想办那种哭哭啼啼悲痛欲绝的葬礼,因为来参加葬礼的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想要告诉他们:亲爱的,这不是永别呢,这只是暂别。我只是先你一步去了那个我们都要去的地方。 数十年后,我们仍会重逢。而你应该为我感到开心,如此爱美的我,容颜永远停驻在了不算苍老的模样。” “遗体告别环节我就不办了,那个场面我经历过一次。快半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仍是热泪盈眶。这个环节改成:每个人分享一个跟我有关的事,可以是我童年趣事,可以是我闹的笑话,可以是我喝多了做出来的蠢事。百无禁忌,任何丢脸跌份的事都可以说,反正我也不会从棺材里面站起来骂你。 “但前提一定要是有趣的,搞笑的。我的葬礼不想办的那么悲伤沉重,不是说死者为大么?请你们尊重一下我的IP和流程设置好么~与其说是让亲朋好友们与我告别,不如说是让这群最爱我的人聚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我知道你们舍不得我,但是随便哭哭得了,别整的过于戏剧化。关键是你们都哭成傻逼了谁来安慰我父母啊,你们心疼心疼伤害值800+的叔叔阿姨好么?” “然后我的伴手礼呢,才不要搞什么毛巾肥皂的。武汉是这种习俗,不知道全国其他地区办白事是什么规矩。我的伴手礼要搞明星结婚伴手礼的那种规格:一个巨漂亮的礼盒绑上一根丝带,里面的内容是:一支祖马龙的蜡烛,一本我的书,一支男女通用的fresh润唇膏,一盒白巧克力。”
“最后是我的墓碑,首先遗照给我往漂亮整,不用考虑庄严肃穆漂亮就行。老娘从小到大都在“你好漂亮”这句赞誉中生活。死了也要让扫墓路过我墓碑的人民群众被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闪瞎了眼。不禁感慨道:卧槽,这女的好漂酿啊!墓碑上不要写太多个人信息,简单神秘高冷就行。差不多就这些吧”
我想了想,考虑葬礼这件事大概是从我自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场葬礼开始。偏偏这场葬礼,送走的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快半年过去了,我仍然没有从那种悲伤的氛围里缓过来,一部分的我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天。我没想过要“走出来”,我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走出来,我只是学会了跟这种悲伤共生共存。 1月30号把我的人生割裂成了两部分,我永远也不可能跟从前一样,我永远也不能像昨天一样。无论我此刻的生活有多么忙碌和丰富,无论我是否看上去别无二致。但是我心里对许多事的感受和反应都发生了不可逆的剧变,也许别人感受不到,但是我自己不能假装那些改变不存在。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一个遭受巨大心理创伤暂时还未精神失常的人,但是我那根紧绷的神经迟早是要断掉的。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的写公众号。我不宣传,不推广,不炒作,不追热点,不写时事。只把它当作我的日记本,而文字只是于我而言只是一种强效的疗愈方式。 渐渐的,《付出感》让你们认识了我。小小的日记本变成了千万人等待着我更新的“文字真人秀”。三月份的时候,一家出本社联络到我想要给我策划一本书。基于对彼此专业度的认可,最快十月份这本书就会跟大家见面了。我的家人朋友都很为我感到开心,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今后的每一点喜悦和成就,那个我最爱也最爱我的人都无法与我分享了。
无论我如何努力,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取得何种成就,我最想要第一个分享的人,她永远的离开了。那么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就是为了跟你爱的人分享么?不就是希望看到她为你开心为你骄傲么?不就是希望給她买点儿什么带她四处走走么? 奶奶的离开,让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都失去了意义。让原本快乐的事变得不那么快乐了,让原本悲伤的事也变得不那么悲伤。我依然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依然会向着每一个目标前进。 我只是不那么在意“结果与成就”了,任何事没有结果我都不会太过难过失望,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了最难过的事,除却巫山不是云。但凡有一些“结果与成就”我最多开心一小会儿,紧跟着的就是“可惜奶奶再也看不到了”的惆怅。
如果说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么失去亲人的痛应该是人生中最昂贵的一笔学费了。要说奶奶的去世,对我有什么正面影响,大概就是极大的改变了我与父母的关系。 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忙于工作没空照顾我。虽说读书后,他们把我接了回来,但是我们的关系始终没有那么亲密。我跟他们从来没有过多的交流,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不太会表达爱。我们家整体的家风给人的感觉就是:传统,克制,冷静,有序。 所以我从小就特别羡慕那些家庭成员亲密,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奶奶走后,我深刻意识到了我的爸爸也失去了母亲。而终有一天,我也会失去我的母亲。将来我结婚生子,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会越来越少。如果我出国定居,那么见面次数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开始下意识的每天和他们聊几句。以前从来不当一回事的家庭聚会,现在我从不缺席。我会更频繁的去看望爷爷,姥姥和姥爷。每次出差前,我都会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哪怕我只离开3天。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 奶奶的离开,让我更加珍惜剩下的亲人。珍惜我还可以拥有他们的时光,珍惜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一个节日,珍惜那些我还可以去表达爱的机会。这就是亲人离世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它让26岁的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遗憾,什么叫做珍惜。 然而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一堂课,就是死亡教育。从小爸爸妈妈不会跟我们聊这个话题,长大了课本里不会剖析这件事情,朋友聚会不曾探讨这个问题,书本电影里也鲜有这种题材。传统的中国人似乎对死亡这个话题讳莫如深,甚至避之不及。 缺乏死亡教育,让我们每个人在初次面对亲人离世的时候都不知道那颗支离破碎都心该如何安放,那些无边无际的恐惧和悲伤该何去何从?我们都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被迫学习死亡,如果不是人生把我们带到这一步,也许从来不会考虑这件事。 在大多数人看来,生存亦或者死亡,这是个事不关己的深奥的哲学问题。其实并不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且不止面对一次的现实问题。无论你是谁,你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婶婶阿姨。在你的有生之年,不出意外你会送走你的每一个长辈。
所以提前考虑死亡,这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想想无论同行多久,你我终有一别,我们就会原谅许多人,放下许多事。那些求而不得的执念,那些吞噬着我们的贪嗔痴在死亡面前都渺小的像一根羽毛,再也不是我们负重前行的压力和桎梏。 向死而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词。
人生只有匆匆900个月,我们基本上都是浑浑噩噩的过完了前三分之一。好好考虑一下死亡这回事,认真计划一下自己的葬礼。或许接下来的三分之二,你会开始不一样的生活。 最后在我钟爱的导演 伍迪艾伦的一首诗中结束今天的分享
|
|
来自: 昵称29948441 > 《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