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教程】《二级课程 16-20》4之4

 长庚书库 2016-06-16

 

二级课程16 

 1·什麼是排點?

今天講排點。第一,什麼是排點?上次講的合點,是兩個單一筆勢合併成一個複合筆勢。排點不是合併,僅僅是排列成行的意思。

你看《陰符經》中字。右旁下麵有兩個點。就是垂直方向的排點。
 

字,這兩個點是橫向排列。
 

字,絞絲旁下三點,也是橫向排列。不過方向是偏向三號位了,就
是策的方向。
 

三點水,可以認為是一種直向的排列。其實略帶弧度,就是努的走向。
 

這是簡單的四點橫排。四點橫排有很多種,我會在後面解釋。四點排列
是漢字最多的點排列,沒有超過四點的排列。
 

2·排列的方式

第二,排列的方式。當幾個點作排列時,會有哪幾種排列法呢?基本方
式有三種:相順、相對、相背。

2·1相順

第一種方式是相順,就是兩個點方向一致。你向左我也向左,你向右我
不敢向左。總之跟你方向一致,這就叫
。你看這個
字,下面四點
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就是四點相順橫排。


 

2.2相對

第二種排列方式是相對,兩個點面對面。 

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下面兩個點就是相對橫排。《陰符經》
這個
字右下的兩點,相對豎排,看清楚,下面一點是反手寫的,手
腕向左。
 
 

2·3相背

第三種排列是相背,背對背。這種情況在真行草書中較少用。

這是傳為張即之《杜甫詩》,字右面上頭兩點。一點向左,一點
向右,兩點相背橫排。

 

很多人寫這兩點是相對的,如歐陽詢《九成宮》。改為相背,姿態也
有特殊的趣味。
 

這是洛陽龍門的《孫秋生造像》字上頭兩點,左邊是打點,有點
像啄。右邊是捺的縮短,一挫。點的相背,往往來至於漢隸。
 

如《禮器碑》的字,點畫如八字左右分背。北朝時期的造像文字,
保留了較多隸書的意趣,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
 

這種相順,相背和相對的關係,在其他點畫中也有。如字左右兩
豎,褚遂良、米芾和顏真卿處理手法不同。就算同一個書法家,手法
也是經常變換的。臨帖的時候要注意這種變化。
 

3·兩點豎排

下面我具體介紹排點的筆勢,先從兩點豎排講起。

3·1鐵鈴

第一個鐵鈴,見《七十二例法》。這篇著作作者不詳,明代姜立剛曾
以真書刻石。所以通常就稱為薑立剛《七十二例法》。從圖例可以看
到,鐵鈴是兩點直排的複合筆勢。更早一些,傳為歐陽詢的《三十六
法》中有:貼零,如
之類是也。
是黏貼的意
思,最後一點要防止它孤立。如果聯繫上一筆,氣脈就連通了。
 
 

兩個字,最後一點已經組織到袞筆勢中。最後一
點,和上面的點一起組成鐵鈴。所以清代蔣和《書法正宗》一書舉例,
就把
兩個字去掉了。只說”“
兩個字用,這是對的。但
他把鐵鈴名稱改為
帶下點,這個名字就不大好了。
 

我體會鐵鈴的原意,就好像一個鈴鐺。中間那個小球,要拴住它,太
高太低都不行。鐵鈴兩個點,沒有規定要用什麼點。在真書中,兩個都
是右側點,是最老實的寫法,相順;或者一個右側點、另一個換成左側
點,這是相對;或者一個曲抱勢、一個右側點;或者一個合點,一個右
側點,這兩種也是相順。這些組合都可以。
 

剛才講到的這個《陰符經》字右下兩點。上面一個有趯,是合點。下
面一個是左側點,合起來就是鐵鈴。
 

這裡有兩個字,都是顏真卿寫的。。中間都有兩個鐵鈴勢。但
這兩個鐵鈴的第二點,方向一樣。
字用了右側點,
字用了左側點。
讀帖的時候,要小心這種不同。
 

3·2龍爪

兩點直排還有龍爪,又名冰法,冰點勢。指字左邊那兩個點。本來就是一
個部首
冫(仌)字。但有些字未必是
部,所以還是叫龍爪比較好。
 

好像這個字,就是跟沒有關係。看起來左邊也是龍爪。但不屬於
 部。是部。我們看這幾個
字,龍爪和鐵鈴的不同:這是兩點相對,下面
第二點還可以改用策。顏真卿這兩個字,都有龍爪。你說這龍爪下面一點,究
竟是一個合點還是一個策呢?
 

字龍爪兩點都是合點,這沒有疑問。字下面一點,就近於一個策。其實
所謂策,起筆小圈調峰
 
較小拉出來較長,和合點的動作基本一致。但合點可以向
上、可以向下、向左、向右。策只有走三號位。
 

4·兩點橫排

接下來講兩點橫排的複合筆勢。通常有兩個,就是曾頭其腳。所謂曾頭,就是
 
字頭上那兩點。其腳字下麵這兩點。問題是
字頭有很多寫法,並不
固定。

你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的曾頭。和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中的曾頭。兩
點的形狀和位置恰好倒了過來。顏真卿寫的
曾頭,反而和其腳
一樣了。
 

再說其腳的情況也麻煩。你看這三個人,寫其腳三個樣。智永是相順兩點,褚遂
良是相對兩點。柳公權是相背兩點,好像一個八字。所以你說
其腳
,究竟是哪一種?
太籠統了。
 

歷代補充的筆勢,根據是點畫的形狀。一個筆勢名稱包括幾種形 
 
狀就沒法定。考慮再三,只好放棄曾頭其腳這兩個名稱了。

還有一個問題,《翰林要訣》這樣說:曾頭:對向貴從,上開下合。其腳:相背
貴橫,上合下開。
這裡開合”是什麼意思?

你看這兩條藍線,上下距離一樣,這就是平行。這兩個白線,上面距離比下面寬,
這是上開下合。這兩條紅線,上面距離比下面窄,這叫上合下開。
 

古人這樣講已經很聰明,但其實用方位來講容易得多。平行就是8-8,上開下合就
9-7,上合下開那是7-9
。我給大家講過,點事橫豎撇捺的縮短。拉長了就是橫豎
撇捺,垂直的點是豎筆縮短。中線如果是
7,就是撇的縮短,中線是9
那是捺的縮短。
 

兩點橫排常用有四個筆勢:一是撇捺成八字形,中線是7-9.這種是鬥鶉勢。所謂
就是這一種。第二種反過來,先捺後撇,中線是9-7.這種叫羊角勢,古人叫曾頭

第三種
7-7,兩個都是撇,歸入向背勢。第四種9-9
,兩個捺,稱之為布棋。這四種
筆勢,鬥鶉勢和向背勢這兩個,我將在後面講撇捺時再詳細解釋。今天只講羊角勢
和布棋勢。

先講羊角勢。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它有三個名字:曾頭勢,亦名羊角點;亦名
亂四角點。
我不用曾頭,剛才講過,是因為曾頭的寫法很多。所以還是用羊角勢比較好。
 

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這樣說:口訣雲:左潛揭而右啄,'頭用,所謂
 
左潛揭
就是左點有帶筆或趯。可能是兩向點,或者合點。而右點用一啄,這是最
常見的羊角勢。
 

但這樣規定就限死了寫法。

 
你看王羲之的名字,
字上面就是羊角勢。王羲之寫起來並不遵照《翰林密論》
講的那種規定。王羲之為羊角勢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板,寫法很多。順便說一下,羊
角勢下面往往有一橫。如果羊角勢加上這一橫,就是
字。應該歸入豎筆勢。

 

簡言之:字可以分為兩個筆勢。最上面是羊角勢,如果和下面一橫加在一起,
就是
字,可以歸入豎筆勢。那下麵這一豎兩橫呢?我先不說。你書空一下,這
是什麼勢?我只告訴你,
字這上下兩部分非常有用。
 

這是《陰符經》中的羊角勢例子,可以看到各種變化。也請大家注意,這三個字羊
角勢下面都是有一橫的。真的要分筆勢也是當作
”字,豎筆勢。

《陰符經》中這一個字,上面是羊角勢,代表si1)字。中間兩橫組成一
使
,然後是撇捺。

有關一個字怎樣分筆勢和用筆勢,是二級課程的重點。不過你先要識勢,然後才能
懂得取勢。羊角勢不但可以用在字頭,也可以用在字中,甚至字的下部。

前面講到的王羲之《蘭亭序》這個字,下面兩點就是相對橫排,這就是羊角勢。
 

羊角勢也會出現在一個字的中間,如字,不過你馬上可以發現,字最後還有
一橫。又和羊角勢組成了
字。
 

顏真卿《多寶塔碑》字,中間兩點也是羊角勢。
 

《陰符經》這個字最後兩點,又是什麼筆勢呢?我認為就是羊角勢,這也就是
我不取
曾頭的原因。羊角勢是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的。
 

第二種:布棋。

這是同方向的兩個點,實際上是兩個捺。
 

布棋之名見於《玉堂禁經》後面補充的筆勢;它首先舉四個同樣的右側點排成一
排,並且說:
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
意思就是這種排點好像下棋布子,
全然一樣,是一種
勢,大家不要這樣寫。《玉堂禁經》舉例是四個點,那麼三
個點、兩個點這樣排列叫什麼呢?我想還是
布棋
,和四點是一樣的。
 

雖然《玉堂禁經》說不要用,那意思是你不要老是這樣寫。偶一為之還是可以的,
甚至可視為一種藝術變化。

這堂課一開始我就講到這個字,下面四點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就是布棋了。
是不是這個字很俗呢?未必。難得一用是沒有問題的。
 

智勇《真草千字文》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字,中間兩個右側點相順排列,
師徒兩人寫法相同。如果要問這是什麼筆勢,這也只好歸入
布棋”了。

5.三點豎排,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什麼是排點。

排點的方式。

兩點豎排和橫排。

 

複習思考:

試從字帖中,為鐵鈴、龍爪、羊角勢和布棋這四個筆勢,各找一個例子。

 
鐵鈴


龍爪
 
羊角势 
 
布棋 

從智勇這個“羊”字來看,他用了什麼筆勢? 
羊角势、钩努势、铁玲势 


二级课程17 

5.三點豎排

五、三點豎排,最常見的就是三點水。三個點是實筆。三個點之間的聯繫是虛筆。三點水的變化,主要就是這實筆和虛筆關係的變化。
 

5.1散水勢

第一種,散水勢。什麼是散水勢呢?就是只表現實筆,虛筆不寫出來。看起來就是三個點分開的,在真書中這種寫法最多。《玉堂禁經》後面補充的筆勢中,有對這種筆勢的說明:

解摘就是分拆解散,外表上看起來三點是分開的。其實內裡還是有聯繫,所以稱之為內則相附。這是鐘繇的寫法,上面和中間一點用暗衄,頓筆收。下面一點要快速趯出。這就是一個合點或者策。
 

這是鐘繇《昨疏遠示帖》中三點水的例子。鐘繇時代剛剛從漢隸走出來,這是早期的真書,帶有強烈的隸書意趣,三點完全獨立。

現在我們可見的鐘繇拓本也不是太可靠,只能看個大概。

比較可靠的當然是鐘繇唯一墨跡本《薦季直表》。當中字有三點水,這讓我們看見了鐘繇的真實寫法。但這三點的寫法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通的。
 

《玉堂禁經》又說:

(見左圖)這就是說變通了,三點有藏有露,形狀不同。《玉堂禁經》又說:(見左圖)這是講寫法,第一點剛側,《說文解字》說剛,強斷也。第一點果斷地側而收,性狀獨立。第二點中偃。《說文解字》說仰而倒曰偃。就是面朝天倒下去稱之為偃。第三點潛挫而趯鋒,下筆暗中一挫然後趯出。趯鋒就是九用之一,定義是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用尖峰咬住紙,穩穩的推出去。
 

要注意他舉的例子《黃庭經》、《樂毅論》都是小楷。小楷動作比大字簡單。

 
 現在我們見到的《黃庭經》,即使好拓本也太小。看不清楚這三點究竟怎麼樣,作不得準。
 
我覺得智永《真草千字文》
字。有點像剛才《玉堂禁經》所描寫的那樣。第一點是側放的,九號方向,頓筆收尾。第二點是平放的一挫點,面向上。第三點是策,這三點的形狀大約跟《玉堂禁經》所說的差不多。
 

就我看來,散水勢的第一點和第三點基本形狀比較固定。第一點是側,九號位。第三點是合點,或者策,三號位。這一、三兩點組成了龍爪勢。很多時候變化就在第二點上。

 
《陰符經》中的字和
字第二點用了左側點。
 

這個字,第二點就有點不一樣。是顧左顧右勢。露鋒起筆扭動筆心拉出就可以。手腕是左右左。
 

這個字的第二點又不同了,其實還是顧左顧右勢。不過他是三面換起筆,然後寫短短的一豎。最后揭筆收尾。手腕是左右左右。比剛才那個多了一個動作。
 

從整體上看,雖然三點形狀不同。但三點還是分開的。所以還是散水勢。

簡言之:

南梁·庾肩吾《書品》有:抽絲散水,定於筆下;倚刀較尺,驗於字中。這裡所說的抽絲三水,倚刀較尺。應該都是當時的筆勢名稱。可見散水勢是相當古老的筆勢。

5·2流水勢

三點水第二個筆勢,流水勢。這是把三點的實勢和虛勢寫出來。連續不斷,所以叫流水勢。你看文徵明《游虎丘詩》中的字,三點水就是流水勢。文徵明經常用流水勢,他的第三點。也經常不挑出,是真正的點。第一點側。逆時針轉出。我們已經知道,順時針兩圈等於逆時針一圈。所以這樣寫也等於寫了一個踆鋒。第二點是左右扭動,第三點上尖下園,頓筆收。
 

5·3隔水勢

第三種寫法,隔水勢。《法書通釋》說:隔水,流湍波激,又云直波。這裡流湍波激是字例。意思是隔水勢可以用在這些字的三點水中。這段話使我們知道,隔水勢又名直波勢。
  

《書法三昧》說:傍三角點,用於直波點水。由此可知,直波勢是一個傍邊有角的三角點。最常見的就是歐陽詢的作品中,如《九成宮》這兩個字。他寫三點都近於三角形,中間這一筆就傍三角。但歐陽詢三點水也不是全用隔水勢。在《九成宮》中,散水勢也是有的。優秀的書法家,總是經常變換筆勢的。

 

但這些古籍的說明並不清晰,我的解釋是:所謂散水,就是三點分散,中間虛筆不寫。所謂流水,就是三點連寫,中間虛筆都寫出來。所謂隔水,就是上面的虛筆不寫,下面的寫出來。那麼,可能有同學要問。有沒有上面的虛筆寫出來,下面的卻不寫呢?很少,有這樣的情況,這也是隔水勢。

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隔水例子。你看這兩個三點水,下面的虛筆都表現出來了。
 

《玉堂禁經·散水異法》講到三點水邊有兩個筆勢,一個是行書法,一個是草書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所謂三點水的行書法,就是下面兩點變成了豎鈎。分不出哪是點哪是鏈接的虛筆。
 

好像智永寫的這個字就是這樣。但我建議這還是歸入隔水勢,因為這跟隔水的原則是一樣的。只是虛筆寫的比較粗壯了一點。所謂草書法,三點都連成一豎了,看不見具體的點。
 

這當然是草書中用得最多,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字。但這實際上是一豎加一趯,後面我會講到。它自己有名字,叫做斸zhu2鈎勢。所以用不到這個草書法名字。
 

王羲之《蘭亭序》這個字,行書。我還是歸入隔水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字,真書。三點水歸于隔水勢。下面兩點其實是一個合點。

隔水勢還可以用於其他地方。如雙人旁。你看這個字。左邊是雙人旁。在行書中往往寫為隔水勢。書法上的筆勢,不等於偏旁部首。它的用途要比部首大得多。
 

王羲之這個,也用了隔水勢。這些例子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6·三點橫排

六、三點橫排。三點橫排的筆勢,《玉堂禁經》沒有講到。只是在講挫筆是提到下三點,這是三點橫排。但下三點的意思只是下面的三點。不是筆勢的名稱。
 

而後代補充的筆勢非常混亂。譬如宋代《漢隸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把三點橫排稱之為奮筆法。他說:注意這個三點的寫法順次是左中右,作者認為這個就是奮筆法。他又說:這個寫法順序是中左右。很顯然,這是另外一個筆勢。但作者也說這是奮筆法。這肯定不大對頭了。
 

明代張紳在奮筆法那一段話後面有個批語:奮筆勢我在前面講過了。是橫筆開始的使。張紳指出《翰林密論》把三點橫排當作奮筆法是錯誤的。
 

6.1開三點勢

我現在依照元明清幾種典籍的意思。把左中右順次寫來的橫排三點稱之為開三點。
 

元代《書法三昧》、明代《法書通釋》都說用於字。字怎麼會有三點呢?它下面是個,書法中可以三點來寫。
 

如智永寫的這個字。下面也有,就是用了三點。
 

其實像《陰符經》的字。絞絲旁本來下面也是字形,你看篆字就知道。但現在大家都習慣寫三點了。這也是開三點。
 

表示的。下面也是。所以同樣可以寫為開三點勢。智永這兩個字就是例子。
 

6.2顧盼勢

但是要注意,有時候也會照字的筆順來寫的。那就是中左右的寫法了。這種復合筆勢為顧盼勢,就是左顧右盼的意思。顧盼勢中間那一點,寫長了就是一豎。看起來就真的是個字。

如智永寫的字。左右都有字那就是兩個顧盼勢。
 

簡言之:

三點橫排的筆勢,在《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中,

第一種順序左中右,定為開三點勢。

第二種順序中左右,定為顧盼勢。

歷史上其他的解釋相當混亂,這里就不詳細講了。

顧盼勢是常用的筆勢,凡字形都可以用,如顏真卿《多寶塔碑》字。字在上面,這也是顧盼勢。

又如字右旁下面是原本是三撇。智永把三撇處理為一個顧盼勢。
 

以前講筆勢時,我舉例這個字。也是把三撇當做顧盼勢寫。這種例子很多,請各位平時留心大書法家怎樣運用筆勢。
 

6.3連波勢

三點橫排還有一個筆勢,就是連波勢。其實它的全名叫連波省點勢。以為原來是四點連寫。好像波浪一樣高高低低。如果省略一點,就變成三點,所以叫連波省點勢
 

你看這兩個字,左邊都是字。字下面原來不是四點嗎?智永只寫了三點。在古代往往用來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番兩次等等。字下面省略一點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話說回來,你別亂用這個規則。熟悉一本帖通常要臨一百通。如果你只寫三通,那是不行的。 

如果三點中有一點分開了,這也是連波勢。我講筆勢,主張不要分得太細,太繁瑣。你看它的形狀,就可以斷定它是連波勢。
 

連波勢用處很多,看這三個字,熱無熟。下面本來都是四點,現在都用了三點。這是真書,真書這裡可以這樣寫的。
 

寡婦的寫法很特殊,原來下面是個隸書中已經把的四筆簡化為四點,到真草書中,又省略了一點。
 

·四點橫排

七、四點橫排,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三點豎排:散水、流水和隔水。

三點橫排:開三點、顧盼、連波。

以上各筆勢的用法。

 

複習思考:

顔真卿這個“示”字,有幾個筆勢?

智永這個“綺”字,你能讀出幾個筆勢?還差什么? 

二级课程18

  黃簡講書法L2-18 排點3

7·四點橫排

漢字中的點排列,最多只到四點。沒有五點,六點。否則真是太複雜了。而且四點只有橫排。沒有豎排。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四點的排列有幾種情況?一是四點形狀全部一樣,這是相順關係。第二種是彼此之間有相對關係。如三對一,三個向右,一點向左。或者兩對兩,兩個跟兩個相對,等等。第三類是四個點中出現了一個相背。結果看起來又不相順、又不相對。四點排列主要就是這三種,相順、相對和其中有一次相背。

《玉堂禁经》还讲到了其他的情况,等一下我再解釋。我現在先具體討論這三種。

7·1布棋

四點相順我已經給大家講過了。這叫布棋布棋其實就是相順關係。《玉堂禁經》講的是四點相順。我把它擴大到三點相順、兩點相順。凡是這樣排列的,全部稱之為布棋

《玉堂禁經》有一節稱之為“烈火異勢”。介紹四個筆勢。“布棋”是其中之一:“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他是反對布棋的,但是實際上布棋還是用的。這點我已經給大家解釋過了。布棋通常很少用,但少用不等於不用。
 

你看王羲之也會用到布棋。《樂毅論》中的字下四點就是布棋

有沒有四點全部用左側點的呢?我沒有找到例子。大多數人是右手的。寫右側點比較自然。布棋我就這樣簡單地提一下。重點相順你可以用,但不要多用。多用你就不是書法家。而是圍棋手了。

7·2三往一復勢

第二種,幾個點相對,有一個名稱叫做三往一復勢。所谓往复的意思,就是相对。一個往右,一個回復過來往左。這樣彼此就相對了。三往一復,三比一,三個向右,一個回復向左。《書法三昧》《書法通釋》《漢溪書法通釋》都記載了三往一復勢。照此推理,如果一個往,三個復,就是一往三復勢了。兩個往,兩個復,就是兩往兩復勢。上次講到開三點,其實就是一往兩復。這樣記憶比較容易。

讓我們來看看,王羲之《樂毅論》這個“亦”字。下四點就寫了一個左側點。三個右側點。這就是一往三復勢。王羲之作品中變化很多經常變換各種筆勢。

智永當然也會寫一往三復勢。在《千字文》中就有不少例子。你看這個字,下四點也是一往三復勢。注意這都是挫筆,這使我們想起九用講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九用講的用筆法,在王羲之系統中確實是反復出現的。

《陰符經》有沒有一往三復勢呢?當然有。這個字下四點就是例子。而且後面的三個右側點,角度還一點點變化。我希望今後大家讀帖時,可以一眼望出這是什麼筆勢,那你臨寫就有把握了。

7·3各自立勢

相順,相對講過了,還有一個相背關係。《漢溪書法通釋》有一個“四點相背勢”,就是講相背關係的。照戈守智的說法,“兩旁分八字相向,與中兩點相背立勢也”。畫出來一看,其實就是兩個八字形。這個筆勢,戈守智又說:“亦名各自立勢點”。就是還有一個名稱。“各自立勢”見於《玉堂禁經》:“此名'各自立勢’,勢則抵背潛衄。視之不見,考之則彰”。他說這是相背,其實就是用筆時筆心悄悄扭動的結果。表面上只看到形狀,仔細一研究,就明白用筆的道理了。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個字。第一點右側點,第二點左側點。這兩點就是相背關係。後面兩點用了兩個右側點。這樣,我們叫它各自立勢。

《陰符經》中也有,如字。中間有四點。第一點右側,第二點左側。第三點又左側。最後第四點又改回來用右側。這四點沒什麼規律。各自立勢。如果要深入討論,第一第二兩點是相背。第三第四是相對。四點的組合可以很多,單為了簡單。凡是四點中出現有相背的情況,都歸入各自立勢。

7·4聯飛勢

接下來講講四點連寫的情況。四點連寫,就是把點畫中的虛筆都寫出來。這時候就不是用相順,相對或相背來區分。《玉堂禁經》稱之為聯飛勢。用群鳥飛翔來相容。中間這種兩向點,是不是很像一個飛翔的小鳥?最後一點頓筆收也是可以的。要注意,如果省了一點,叫連波省點勢。是用波浪形容的,上一堂課講過了。

《玉堂禁经·烈火异势》说:此名'聯飛勢,似連綿相顧不絕。法以暗衄而微著,勢以輕揭而潛趯。所謂聯飛,從筆法上說,就是衄筆心,換方向。乃右軍變于鐘法而參諸行法;則《樂毅論》字,字,時或用之。為後遵用,守而不替,至於今矣。他說這是王羲之用行書的用筆改造鐘繇的筆法。舉例就是《樂毅論》中有兩個字,有時就用聯飛勢。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樂毅論》,字有三個。都不是聯飛勢,而是一往三復勢。唐人所看到的《樂毅論》可能和我們現在不同。

 

字也沒有用聯飛勢,真是很失望。

好在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例子,字就是聯飛勢。最後一筆就是頓筆收的。所以學書法要用墨跡本,我已經是反復強調這一點。但我看觀眾的留言,不少人還在用各種拓本。還要我多加指導,每次看到這種留言我就血壓升高。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聯飛勢不止一個,“墨”字也是。这不是下四点,而是中间四点。几個小鳥在愉快地撲翅飛翔。非常生動。最後一筆是曲抱勢,有一個尾巴。雖然說是行書方法,用在真書中也沒有問題。因為真行草書的筆勢是一致的,可以通用的。


7·5烈火勢

聯飛勢這四點,小鳥是排隊平緩地飛翔。所以後代有人另外起個名字,叫緩燕陣勢。好像大雁在高空飛過。但有時候飛翔動作很激烈,後人稱之為急雁陣勢

而《玉堂禁經》用火苗來形容這種筆勢,叫做烈火勢。《玉堂禁經》烈火異勢說:此名'烈火勢,出于正體,書于銘石,時或用之。這句話說明烈火勢可以用來寫規規矩矩的正體。有时候刻碑也可以用到这个笔势。法以發勢筑,迅激而勁側,這是講筆法。烈火勢比較激烈,所以起筆可以尖峰直下,就是築鋒。也就是九用中的衄鋒,然後快速有力地勁側。下面举例:“'字頭、'字腳用之。這兩個例子,字頭、字腳都是兩個字形。凡是寫,就可以用烈火勢。

烈火勢我以前提到過,他雖然是兩個“人”字。但我們不喜歡重複,真正寫的時候。往往第一個“人”字是撇捺,第二個變形為豎橫,这样就比较好看。這麼一來,烈火勢就包括了橫豎撇捺這漢字四大筆畫。所以烈火势是很重要的笔势。它有两次“劲侧”。第一次是撇了以後從七號位侧向九號位,這是轉;第二次是豎了以後從八號位側向六號位,這是折。所以烈火勢是有轉有折。其實烈火勢還是有兩次“側”。 

那就是虛筆。第一次是寫完左邊的字。換筆心側向三號位。而右邊的字寫完后,還可以從七號位搶出。所以烈火勢的路線,就是7-9-3-8-6-7,八面鋒中用了五個面,對於換筆心是非常好的練習。

文徵明《游虎丘詩》中的字,左邊就是字。下面的,用了烈火勢。這個烈火勢左邊的撇捺比較清楚。右邊的豎橫墨多了一點,略為有點漲墨。但烈火勢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如竹字頭也可以用烈火勢來寫。

你看文徵明這個字。竹字頭就用烈火勢。無論在行書還是真書中,這是常見的用法。

毛筆,本來也是竹字頭,現在寫成烈火勢。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字。裡面也有一個烈火勢。王羲之的写法稍微有点变化,左面的字用了长短两小竖。

智永的寫法和王羲之很相近,但王羲之用筆比較清晰。 


這是我的簽名,字的竹字頭。我也用烈火勢寫,這個烈火勢伴隨我幾十年了。

7·6懸珠勢

如果既不相順,又不相對、相背。又不相連,那算什麼筆勢?這是懸珠勢。四點沒有左右相顧,或彼此相連,它们看起来是獨立的。

《漢谿書法通解》說:縣珠之法,點各下縣而微長,無左右牽連之勢。这是说各点比较独立。以其著大畫下,但宜上下相承,不宜左右相顧。大畫就是長長的一畫。下面有四個點。這個時候,只要表現上下相承的關係,不必左右相顧。

但懸珠勢不大見到,戈守智以”“”“等字為例。柳公權《玄秘塔碑》有個字,歐陽詢《九成宮》有個字。張即之寫過這樣的四點,近於四個小豎,不大好看。但懸珠勢作為四點橫排的可能性之一,還是必要的。

這裡有一個问題。古代書法家如王羲之、智永。是不是想好用哪一個筆勢,然後開始挥寫呢?当然不是。排點的大圈往往只是奮筆勢和豎筆勢的縮小。 


為小,所以是不停地衄鋒換筆心。筆底下究竟出現左側點还是右側點有其偶然性。是跟著手腕左右的幅度大小,和小圈調峰動作而呈現出來的。我們應該從上面講的各種筆勢中,去看古人怎樣用腕。

簡言之:

筆勢對讀帖很有幫助,理解古人的用腕。

熟悉筆勢,揮寫時自然懂得變通。

筆勢形狀只是外表,不要把筆勢僵化了。

 

如果你只是死記筆勢名稱,不懂衄鋒用腕,那是本末倒置了。

本節要點:

四點橫排的各種筆勢。

相順、相對和相背產生三種筆勢。

聯飛勢、烈火勢和懸珠勢。

 

複習思考:

《玉堂禁經》說“從”字頭用烈火勢,實際上大多數書

法家“從”字頭是這樣寫的,這是什麼筆勢?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從”字頭寫得這樣規矩,算不

算烈火勢?烈火勢是否要寫得很飛動。
 
 
二级课程19 

 1·什麼是聯點?

排點我已經講過了。這是幾個點沿著一條線排列。數學上稱之為一度。

什麼是聯點呢?譬如這樣。他們不在一條線上。看起來分散在一個平面上。這樣排法就是兩個度的。但其中彼此之間又有聯繫。幾個點這樣組合一個筆勢,我稱它為聯點。

先介紹一個三角形排列的筆勢,雞頭勢。雞頭勢古籍中提到極少,唯一解釋是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但他認為雞頭勢就是奮筆勢,所以解釋當然錯了。雞頭勢有三點,中間一點位置在高處。下面兩點左右相對,《書法技法術語辭典》認為就是“顧盼勢”。

但顧盼勢是三點橫排,是一度的。

而雞頭勢的中間一點不在一條線上,它在比較高的地方。而且是右側的,是橫畫的縮短。所謂雞頭勢,就是取象於雞頭。
 

 

寫雞頭勢,先寫中間上面這一點。然後寫左下點,最後寫右下點。這後面兩點是相對關係,左右呼應。雞頭勢在草書中就是字,你跟行書比一比。就知道雞頭勢就是字三筆縮短為三點。

五勢中講到豎筆勢,《玉堂禁經》舉得字例就是。如果把字三筆縮短為三點,你就是草書的字。要注意,這草書的第一點。手腕向左,因為這是豎筆的縮短。

字的第一筆是橫。所以雞頭勢第一點手腕是向右的。左豎右橫,這是書法的基本動作。要注意我們現在講的雞頭勢是一個筆勢,不是一個字。草書的字用了一個雞頭勢。但雞頭勢不只是草書字,它的用處很多。

你看歐陽詢《虞恭公碑》這個字,這個字怎麼寫的呢?它是分兩個筆勢,首先寫中間這兩筆,組成一個交叉。這個筆勢我後面會講到,其實就是撇黃簡書法研習群 241724117.文本編輯組整理 L2-19-3

 

捺,7-9.然後加上三點雞頭勢。字就完成了。書法寫字只是組織筆勢,跟日常寫字的筆順是不同的。

你看歐陽詢寫秘密。右旁的也是這樣寫的。

張旭《晚復帖》也有這樣的一個字。雖然牽絲多了一點,有點眼花繚亂。但如果把虛筆拿掉,取勢和剛才歐陽詢的寫法是一樣的。

雞頭勢在草書中用的非常廣泛。這是皇象《文武將隊帖》中的草書。整個右旁就簡單地用了一個雞頭勢。

王羲之《如常帖》,草書。其中有句話食不可強字怎麼寫?上面撇捺用一折,下面那麼多筆畫,只用了一個雞頭勢,就表現出來了。

皇象《急就章》字。右旁上面本來是,現在也用雞頭勢表示。

 

文征明草書《千字文》,字右旁也只寫了一個雞頭勢。有些沒有學過草書的同學可能擔心。草字到處用雞頭勢究竟怎麼區分?不用急,草書也是有規則的,知道規則就不怕。

這是孫過庭《書譜》的字,也是草書。右旁第一筆勢,就是雞頭勢。這個寫法至今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也會這麼寫。已經相當普及了。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書和真書對照。注意右旁第一個筆勢的寫法,大家都取了雞頭勢。很多真書中字的取勢,就是從草書演化出來的。

雞頭勢的第一筆是橫點,如果拉長點可以看得很清楚。寫橫筆手向右,第二點手腕回過來向左,所以是一豎。雞頭勢本來就是字草化,前兩個點本來就是橫豎。

所以像這個字,下面一長橫加上兩點。可以認為是雞頭勢的一個化勢。它只是把雞頭勢第一點,拉長為一個長橫而已。
 

 

王羲之有時也會拉長雞頭勢的某一筆。這是《遠宦帖》中的字,第二點就寫了一個折。《遠宦帖》中有四個字。寫法各有不同。

3.群鵲勢

 

排列成三角形的聯點,還有一個群鵲勢。它跟雞頭勢不同是有四個點。上面一點,下面有三點,多了一個。

群鵲勢的名字很多,《漢溪書法通解》稱之為攢三點。攢三點者左右相應,中間稍高,意在趨下,故上開下閤,用之。亦名群鵲。蔣和《書法正宗》稱之為聚四點。他說:聚四點,上點似橫撇,冒下三點,等字頭用之。冒就是覆蓋,上面一點覆蓋下面三點,上面的橫撇,就是字八法中的啄。為什麼他說上點似橫撇呢,因為啄,如果起手調鋒拉長,就很像一橫,我以前講過。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字,第一筆啄,就類近一小橫,啄和合點也很相似,《陰符經》中的字,左邊一撇究竟當它是啄呢,還是一個合點呢?似乎兩者都可以。所以啄有三種形態:一撇,一橫和一點。群鵲勢的第一筆,這三種形態都可以。

 

單純一個群鵲勢,就是草書的字。上面原來就是一撇,下面的三筆用三點代表。這些字都和字有關,可以用群鵲勢。

你看顏真卿《多寶塔碑》這幾個字,都有一個群鵲勢,這是代表字那部分的。

群鵲勢有時候也用來代表。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字,右旁群鵲勢就是表示的。

群鵲勢可以代表的東西很多。如草書字,原來上面是兩個,草書中可以簡單地用一個群鵲勢代表。孫過庭《書譜》就有這種寫法,懷素《自敘貼》也是這樣寫的。

下面說說群鵲勢的化勢。蔣和所舉的例子,有字。字上面是,所以只要用一個群鵲勢就可以了。那第一點啄本來是從右寫到左,也可以改用一橫,從左寫到右,這也是倒筆書。



你看王羲之、褚遂良都有把第一筆寫成橫的例子。

又如草書字,只要一豎加群鵲勢就可以了。這個群鵲勢第一筆也是用橫的,不用啄。不過字的寫法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


草書字群鵲勢的寫法,也是一橫三點。下面加一個字和豎筆勢字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第一橫長了點,都是用豎筆勢抬筆寫出來的。

群鵲勢第二種化勢,不但把第一筆寫為一橫,而且第二筆先寫三點的中間那一點,手腕一右一左,其實是寫了橫豎。把中間一點用短豎來表現,然後寫左右兩點。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字,這和通常的寫法相比。譬如顏真卿這個字,其實只是書寫順序不同,所以也是一種倒筆書。這樣一來,群鵲勢就很象一個字。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一種是群鵲勢原定的寫法:第一筆寫啄,下面順次三點。如等字。

另一種好象字的寫法,可以理解為顧盼勢上面加了一橫。《真草千字文》中有等字。

字真書和行書的寫法,大家比較熟悉。草書寫法,下面三點是先寫中間,然後寫左右兩點。事實上這就是寫了一個顧盼勢。上面再加多一橫便成群鵲勢。

舉例來說,這個字,上面有一個群鵲勢。宋代蘇東坡把群鵲勢寫成一個真書的,元代書法家鮮于樞寫了一個行書的,明代女書法家邢慈靜寫了一個草書的。他們心中當然知道他們在變化群鵲勢。無論真行草書,群鵲勢的化勢都寫成了字。

如果你喜歡倒筆書,群鵲勢還有倒筆寫法。舉例來說,字草書,上面群鵲勢可以倒筆順時針轉一圈。這就寫好了啄和豎,然後加左右兩點。中間一豎長短不論,多數書法家寫得比較長。這時候群鵲勢是不是很像木頭的字,這是群鵲勢的第三種化勢。然後下面加上三橫,也就是奮筆勢,這就是草書的字了,是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不想轉大圈,也可以直接寫橫豎十字,如王羲之和智永這樣,然後十字左右加兩點。這樣一來,群鵲勢看起來更像一個字了,深入地分析一下,也可以說是顧盼勢加了一橫。只不過這時候豎筆超出了橫筆,出了頭。下面加上奮筆勢兩開半,草書字就完成了。

這是懷素《小草千字文》字。上面是,下面是。其他不說,下面的和剛才的群鵲化勢,完全一樣。

群鵲勢第四種化勢,就是一橫下面有三點。而不管這下三點怎樣排列。你看這個《集王羲之聖教序》的區字。一橫下有三點,其實那就是雞頭勢。一橫加雞頭勢,就是蔣和所說的冒下三點。這就是群鵲勢的另外一種化勢。
 

 

簡言之:剛才講的幾種群鵲化勢主要有:

一橫下加一往兩復勢或一復兩往勢。

一橫下加顧盼勢。

一橫下加雞頭勢。

 

4.菱米勢。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什麼是聯點。

雞頭勢及其化勢。

群鵲勢及其化勢。

 

復習思考:

王羲之《聖教序》行書字,用了哪幾個筆勢

不寫出來了?你能用群鵲化勢變一種寫法嗎?

 

集王羲之《金鋼經》這個字,有沒有今天講

到的雞頭勢和群鵲勢?

 

二级课程20

黃簡講書法L2-20联点2

鐵鈴

4.菱米勢

龍爪

四,菱米勢。這不是排成三角形,而是排列為四個角的矩形。書寫順序是左上、左下、然後右上、右下。菱米,這裡指的是四角菱,在江南是很常見的食物。《漢溪書法通解》成這個筆勢為拗兩對點就是不順,他說:拗點之法,勢易迫促,必重蹲而勁出,短而有勢,望之落落,則密而仍疏也。
 

他舉的字例,是“''等字用之。”“兩個字中間都有四個點,這四點就是菱米勢。我們看到,這四點其實是分左右兩組。左邊兩個點,右邊兩個點,都是豎排的。

兩點豎排我已經講過了,這就是鐵鈴和龍爪。鐵鈴和龍爪主要不同就是下面那一點。龍爪是向上挑出的,實際上就是這個部首。而鐵鈴無論下面這個點怎樣變化,都不向上挑出。
 
鐵鈴                                                      龍爪

 
你看柳公權《神策軍碑》中的字。中間四點就是很標準的菱米勢。左邊兩點組成龍爪,右面就是鐵鈴。龍爪和鐵鈴本身都是復合筆勢,再一次復合就是菱米勢。所以菱米勢可以說是兩次復合的結果。

 

《陰符經》中這個字,中間也有菱米勢。他左右兩組都是鐵鈴,而且是一正一反兩點相對的關係。

顏真卿早年是學褚體的,在他的作品《多寶塔碑》中。你可以看到這種菱米勢,左右兩組都是相對兩點的鐵鈴。

當然他也有其他的寫法,如字。左邊是龍爪,右邊是鐵鈴。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字,四點看起來好像是布棋。
 

歐陽詢《虞恭公碑》的祿字。右面兩點也是布棋。但這兩個都是拓本,真跡怎樣寫未必和拓本相同。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柳公權寫的菱米勢,四點都指向一個中心。

而《陰符經》左右是平放的。我們稱《陰符經》這種寫法為隸意。就是有隸書的特徵。柳公權的結字法就是純真書化了。

簡言之:

真書有各種寫法,有純粹的真書,

有保留隸書意趣的真書,如《陰符經》。

有用篆書筆法寫的真書,如顔真卿晚年作品。

 

菱米勢在行書中,往往四點連寫。這還是菱米勢,只不過把中間的虛筆表現出來了。
 

 

菱米勢的用法也很靈活,你看這個行書字。其中紅色的四筆,王羲之也用了一個菱米勢就解決了。

鐘繇《薦季直表》中這個字。右旁的下面,原來是菱米勢。但他改用了一個顧盼勢,這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5.袞筆勢

下一個,四點菱形排列,就是袞筆勢。袞筆勢是五勢之一,我已經在二級課程十一課中講過了。袞筆勢的書寫順序是,先寫上點,在寫左點。然後右點,最后寫下點。手腕是不停地左右搖動。我這裡提醒各位注意,袞筆勢說是四個點。寫起來它往往是把中間的虛筆都表現出來的。一個筆勢是一次運筆,其中有實筆、有虛筆。實筆就是點畫,虛筆就是聯繫。虛筆有時候表現,有時候隱藏。寫出來有時候是牽絲,有時候變成實筆。



6.
戲蝶勢

最後一個,聯點組合中最複雜的是戲蝶勢。它有六個點,兩兩相對,其實就是三組。每一組都寫上點。后寫下點。
 

 

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說:戲蝶之勢,圓轉輕利,如蝶翅然也。就好像蝴蝶的翅膀,這本書中有一個圖例,大家可以看到戲蝶勢的樣子。但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插圖卻不同。他不是三組,而是只有一組,一個蝴蝶形狀。如果是一組,這個筆勢稱之為蟹腳,我後面會講到。戲蝶勢我還是採用三組的說法。

日本《紫薇字樣》一書說,戲蝶勢又名戲鳥勢。把蝴蝶的形狀看成飛鳥的形狀,但中國沒有戲鳥勢這個名稱。

戲蝶勢用處不多,有些字如柳公權《神策軍碑》中的字,就用了戲蝶勢。它是來源於篆字,你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篆字右旁邊這三根長弧線寫起來不方便。後來隸書中就有把它拉直了寫,如東漢《華山廟碑》到行草書中,有些人就直接寫三豎筆,或者三點,就可以了。
 

只有顏真卿,他晚年用篆書方法寫真書。所以《麻姑仙壇記》中就出現了篆字的三根曲線。

但他早年的作品《多寶塔》。就是用戲蝶勢。這兩種寫法都比較麻煩。其他書法家往往避寫戲蝶勢。

你看索靖《月儀帖》寫了一個雞頭勢,這是草書。真書中柳公權《玄秘塔》和《陰符經》都換掉了戲蝶勢。但柳公權的作品中,還有不少戲蝶勢。以及《玄秘塔》中的字,還是用了戲蝶勢。有些書法家能避就避,裴休《圭峰禪師碑》把戲蝶勢簡化為三點。還有人用顧盼勢來代替戲蝶勢,筆勢的替換我們到後面再講。

 

7.點的筆勢小結。

點的筆勢講完了。我這做一個回顧。我把點的筆勢分為:單點、合點、排點和聯點。

7.1單點

第一類,點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筆勢,就是字頭上哪一個點,正式名字稱之為。其他所有的單點了,都可以說是側的化勢。

單點我一共介紹了十種。字這一點是右側勢,與之相反的左側勢,這兩個用處很多。其他化勢有專門表現側鋒角的,中線是折線。有三角點的打點勢,四角形的四角勢。兩面換有帶筆的有兩個,一個曲抱勢,手腕是右左。另一個手腕是左右,這是兩向點。捺筆縮短的就是翻捺勢,一波兩折。三面換的有顧左顧右勢,《陰符經》中經常用。最後兩個大圈中線是直線。左右對稱。這就是懸膽勢和蝌蚪勢。一個尖頭向上,另一個尖頭向下。
 

 

7.2合點

第二類合點,這個簡單,只有一個栗子勢。

7.3排點

排點就多了,我把它們整理了一下,分為五類:兩點直排、兩點橫排、三點直排、三點橫排和四點橫排。兩點直排,有鐵鈴和龍爪。剛才講菱米勢、戲蝶勢也會用到這兩個筆勢。兩點橫排,我介紹了羊角和布棋。布棋兩點,三點和四點相順都叫這個名字。三點直排就是三點水旁。三點分開是散水。三點連續是流水,兩點相連,一點分開是隔水。三點橫排我介紹三種:三點分開是開三點。我這裡講的開三點和歷史上所不同。著眼于三點分開的形狀,橫向三點相連是連波勢。先寫中間、再寫左右是顧盼勢。那麼有沒有先寫兩旁,然後寫中間一點的呢?有,這個呢我在後面再補充。
 

 

四點橫排比較複雜:我講了三點和一點相對,這是三往一復勢。從這個筆勢可以衍生出一往三復勢,兩往兩復勢等等,這些都是相對關系。如果其中夾一個相背關係,就是各自為立勢。如果四點連續,那就是聯飛勢。聯飛勢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筆勢,稱之為烈火勢。因為烈火勢又稱急雁陣勢,像大雁上下撲動翅膀。最後一個,如果四點又不相順,又不相背,又不相連。譬如你用懸膽勢,它是左右對稱的,沒有方向性。當然就沒有相順、相背這些關係了。這就是懸珠勢。排點一共十五勢。基本上包括了一度排列的各種情況。

7.4聯點

第四類是聯點,這是兩度空間上的排列。一類是排成三角形,第二種是排成菱形。第三種是排成矩形。三角形排列有雞頭勢和群鵲勢,上一堂課講解的。菱形排列有袞筆勢。以前十一課介紹的。矩形排列有菱米勢和戲蝶勢。這一類共計是五個。
 

 

讓我們來統計一下:

簡言之:

點的單一筆勢十個,合點一個,

排點十五個,聯點五個。

共計三十一個。

 

古代咨訊交流不發達,所以古籍中的筆勢相當混亂。我試圖整理出一個系統,以便實用。一級課程是講用筆,二級課程是講筆勢。點的筆勢大致就是這些了,希望各位勤加練習。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菱米勢。

戲蝶勢。

點的三十一種筆勢統計。

 

複習思考:

字有幾個筆勢?

 

唐伯虎這個字頭上,不寫戲蝶勢,他改用

了什麼筆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