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经典》特别推荐——谢汉彬扇事作品赏析

 风影墨客 2016-06-16

谢汉彬

字一言 、号放庐

生于广东清远

分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师刘彦水先生研习山水花鸟

师高庆春研习先生书法篆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画院刘彦水工作室助教 

韩山师范学院书法教育客座教授

天玺国山书社执行社长、京东八友之一

曾任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全国美术创研基地(连州)负责人

现居北京从事书画印、陶艺研究创作


《扇事之一》


一言从艺随笔

一、  前贤从艺,艺心为本;艺品为上。若论艺心,今谓之态度,必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进以修身、齐家,达济天下。所以进德修业、心正意诚、含忍涩行、孜孜不倦,今古一致,务必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炼狱过程。

   论及艺品,亦即素养,必要有三:其一、树哲人思辨之能;其二、含诗者之情怀;其三、植将军之气魄。三者互养,不可划缺也。


《扇事之二》


二、从艺的道上考量自己是否能走下去或走出来的五方面基本因素:寿命、努力、机缘、灵气、胆气。缺一不可。


《扇事之三》


三、从事艺术这个职业,它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是含忍涩行的,是韬光养晦的,在某些方面必须是有些悲情的,但又是英雄的;甚至会在爱与痛的情愫里、生与死的生命体里极端的纠结的状态下去担当、去取舍的。历代前贤之所以大成于正果都善于或自觉的体味着含忍涩行带来的沉着痛快,韬光养晦的赋予真实永恒;善于把极端生命历程中转化为极致生命个体。作为真正地艺术个体在此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直面以对。


《扇事之四》


四、作为真实生命个体,灵魂与肉体共生,两者常有距离感,要不断勇敢的把灵魂放飞出去;又不断理性的把她找回来。灵魂可以出窍,但不能丢了,如果飞走了找不回来就会无病呻吟、行尸走肉,那不但是艺术方面这样,就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们来说都是很可怕的。只有灵魂及时的归位,回归真我,以求大爱,艺术以及其它才有存在的真正意义。


《扇事之五》


五、人有两性,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两者会以温和与热烈、平静与激情、理性与感性、内敛与外扬等性征出现;就个体人而言,两者相互制衡、相克相生.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能达到无欲无求或者一生不求的境地。人不可无求,不求物欲亦求信仰,终有一求以伴之。于我而言,无欲无求是无上境界,可以供养于心以规我思我行。


《扇事之六》


六、从艺要学会对话。第一、要对话古人;第二、要对话自然;第三、要对话当下;第四、要对话自己;第五、要对话未来。


《扇事之七》


七、作为艺术本体,在与社会共生同时是需要关照自我。文化艺术属上层建筑,乃形而上之事。特具传承性与前瞻性。艺术个体务必感怀身悟、修德进业、力求楷模、以致内圣。


《扇事之八》


《扇事之九》


《扇事之十》




《扇事之十一》


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