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庆涛
以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为范本深度剖析行书笔法。
首先来了解一下行书的基本常识:
行书,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是楷书的简化、快写形式。它与楷书同始于汉代,成熟、兴盛于晋代。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就是晋代的行书大家。他的行书《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的基本笔画与楷书相同,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由八种基本笔画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笔画,也与楷书同出一辙。行书的字体结构,大多数保持了楷书方形的形体特征,但是,它的书写方法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注意观察下图中的“为”字,体会从篆书到行书各种书体笔画的变革:
行书比楷书的书写速度明显加快,它淡化了起笔、收笔的提按动作,把一部分笔画的藏锋变露锋,把方折变圆转;并且简化了一些笔画符号,使钩画去钩,使捺画变点画等;还出现了两画或多画牵丝连带和连笔的书写方法。这些变化,使得行书书写起来更加简捷随意,更加自然,更有情趣,更能彰显个性。
牵丝连带,是在书写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上一笔画或上一个字,过渡到下一笔画或下一个字时,出现的连带两个笔画或两个字之间的丝状线条。牵丝,不可刻意为之,而是书写过程中无意的自然流露,有时,它会细如发丝。
连笔,是指行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用一笔书写完成的简化方法 , 借此省略起笔、收笔动作,来提高行书的书写速度。
笔画符号的简化,是相对楷书而言,把两个或多个笔画用一种笔画替代完成的简化形式。单画也有简化现象,体现在:捺画以长点替代;竖钩以竖替代等。
行书的书写方法,打破了楷书固定的书写要领模式,变成了随意生发,随势而就,不定式的书写方法。但是,它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依照楷书笔画的书写要领变通而来。因此,必须要参照楷书的用笔方法来写行书。
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剖析:
1.点画(十二种)
点画,是指汉字中不同方向的点状笔画。它在行书中千变万化,形体各异。其用笔要领虽来源于楷书,但却打破了楷书原有的法度。随着行笔速度的加快,导致有些点画出现了带有牵丝和钩的形体特征。
2.横画(四种)
横画,是从左向右书写的横势笔画。横画在行书中,用笔灵活,左右呼应,就势而书,并呈左低右高态势。横的起笔:顺锋、逆锋兼用;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末端收笔:回锋、出锋兼用。
3.竖画(四种)
竖画,是从上向下书写的垂势笔画。书写时,就势起笔,顺锋、逆锋兼用;其中,以顺锋起笔居多。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笔画长短,行笔方向也多有变化。
4.撇画(四种)
撇画,是从右上方向左下方书写的斜画,偶尔呈现竖势,打破了 “撇”的方向概念。起笔:顺锋、逆锋、下切兼用;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末端收笔:出锋、回锋兼用。较长的撇画要有适当的弧形变化,在行书中出现了多撇连笔书写形式,偶尔会出现牵丝连带的现象。
5.捺画(四种)
捺画,是从左上方往右下方书写的斜画。行书中的捺画,多以就势顺锋直入或下切起笔;行笔以中锋为主,偏锋、侧锋兼而有之。末端有藏锋,有露锋;并有斜势、平势和波磔起伏的方向变化。
6.提画(三种)
提画,是从左下方往右上方书写的斜势笔画。多数提画,以顺锋下切起笔,就势侧锋右上行,末端向空中提笔出锋完成。末端也有与其他笔画相连接的连笔写法。
7.折画(六种)
折画,是由横转向竖,或由竖转向横或撇的转折笔画。由横转向竖的,叫横折;由竖转向横的,叫竖折;由横转向撇的,叫横折撇;这三种折画的书写方法,根据需要可以方转,也可圆转。所谓方转,就是转折时要有提按动作,使其转折处有明显的棱角;圆转,是就势而转,无需提按动作,以弧形圆滑过渡,转折处无棱角。
8.钩画(十一种)
钩画,是附着在横、竖、折等笔画上的钩状笔画。钩画,有竖钩、竖提钩、横钩、横折钩、竖弯钩、卧钩、斜钩等多种,其方向变化丰富。起笔:顺锋、逆锋、下切兼用;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收笔:以提笔出锋,或就势与其他笔画连接完成。
行书的写法,随意性较强,要体会随意、随势的内涵,不要造作。要注重用笔的方法,不要拘泥于貌似。同样一个笔画,多次书写,其体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要用笔方法正确,可以随意生发,彰显个性。但是,需要在掌握各种笔法的基础上,去生发、创新。要写好行书,需要多读帖,多临帖,从古人法帖中汲取营养,借鉴历代名家笔法,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本文可参照《中国书法通解讲义》第六讲第四节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