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基础 | 跟骨骨折4种手术入路

 送玫瑰的手 2016-06-17

文 | 小凤仙

来源 | 骨今中外


外侧入路


外侧入路(外侧扩大 “L”形切口):


特点:Benirschke等于1993年提出。

比较符合跟骨外侧解剖的特点, 虽然创伤相对大, 但损伤外侧结构的机会少,显露清晰,目前最为常用。


方法:

  • 外侧广泛切口:起点为外踝上2cm及跟腱外侧缘,在脚垫处弧形向前,平行于脚垫至腓骨短肌腱止点,并向上成角,以便于探查跟骰关节面 。

  • 全层切开皮肤,避免造成斜面;骨膜下剥离形成皮瓣后再使用拉钩 。

  • 切开跟腓韧带暴露腓骨长短肌腱。

  • 腓骨、距骨颈及骰骨克氏针牵开腓骨长短肌腱及皮瓣。





图为外侧扩大 “L”形切口

  • 外侧切口骨折的显露:3枚克氏针分别打入腓骨远端、骰骨和距骨;折弯,显露跟骨外侧面。



图为外侧切口骨折的显露


内侧入路


特点:McReynolds于1958年首先提出,Burdeaux将其推广应用。Zwipp等于1989年加以改良。

显露内侧壁好, 容易测量跟骨高度;容易复位载距突骨折块,软组织剥离较少,易损伤胫神经跟骨支; 难以显露和处理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块;内固定材料放置困难;固定效果不可靠;无法显露跟骨前部和跟骰关节面;破坏内侧骨折块的组织结构,使其不稳定。


方法:内踝尖与跟底连线中间做长10~12 cm横切口。



图为内侧入路


载距突入路


特点: Zwipp于2001 年首先报道。

可很好暴露载距突, 切口及创伤小, 损伤神经血管束的机会较小。

仅适用于单纯载距突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 也可作为外侧入路的辅助方法, 用于治疗伴有载距突骨折和内侧关节面骨折的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


方法:内踝尖下方2cm、远侧1cm处。于载距突上方做一3~5cm的水平直切口。



图为载距突入路


内外侧联合入路


特点:Stephenson于1993年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治疗复杂跟骨骨折。Campbell医院应用联合切口多年,疗效满意。 内外兼顾,操作方便。其缺点是软组织损伤严重, 创伤大, 有足部疼痛、肿胀和创口愈合困难的危险。

适用于同时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及载距突的骨折及跟骨内、 外侧柱均损伤严重的骨折。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