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高考生物试卷之内涵品读——强调知识运用,注重实验探究,规范文字表述

 ct阿坤 2016-06-17


侯金海

石家庄二中高级教师,生物教研组长,石家庄市名师,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全国高考生物课标Ⅰ卷的命题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体特征概括为:突出知识主干和能力立意,凸显实验分析和知识的深入挖掘,着重考查问题的解决策略与决策水平,显著回归生物学科实验探究的本位。试题紧扣主干知识,不偏不怪,在难度、区分度上有明确的层次感和定位,极具选拔性。我认为,2016年全国高考生物课标Ⅰ卷具有以下内在特征:

>>>>

一、突出学科知识的再挖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与近几年试题不同的是,2016年课标Ⅰ卷不是考查知识的简单识记与再现,而是考查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深入挖掘。如选择题4小题,D选项的“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发生动作电位是耗能的,而动作电位回到静息电位不耗能。学生要理解发生动作电位回到静息电位的机理是“钠-钾泵”驱动的主动运输过程,这一点只有对教材知识做深刻挖掘分析才能得到,教科书里没有原话,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解决问题。

又如选择题6小题的D选项: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学生很容易概念混淆而出现错误。该选项考查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在伴性遗传中男性只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故不存在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X上的显性、隐性基因频率即代表其基因型频率。本题对教师的启示是,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引领学生深刻分析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并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

>>>>

二、凸显对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试题中涉及实验与情境问题解决的题为选择题1、2小题,非选择题29、30、32题和选修部分的39题、40题,所占分值共计53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为历年来考查之最,真正实现了生物学科回归探究的考查本位。试题凸显在新情境下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对不确定性问题的探究与决策,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和策略运用水平。

例如,非选择题29题:用α、和 表示ATP或者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分析判断在不同情况下标记磷酸基团的位置。学生往往因为看不懂题而出现错误。只有能够分析出ATP和dATP的作用特点:释放能量时远离A的磷酸容易脱离,dATP在DNA复制时既作为原料也作为能量,这一点学生需要理解复制过程的细节才能得出。

又如选做题39题和40题,虽然是选做题,但是同样注重实验与探究分析。39题设问实验组的具体操作,得分点设在不同高度和打开培养皿盖接种一段时间,需要理解实验变量的处理和有一定实际动手操作的经验,学生因不注意变量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失分。40题需要利用标记基因对实验中不能区分的几个组别原因进行理解辨析,同样也不能通过简单记忆解决问题。

>>>>

三、回归生物探究实验设计,考查规范化文字表述能力

实验设计历来是生物学科的教学难点和考查难点,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多考查实验分析而非实验设计,学生答题形式上多为填空,对实验流程规范表述的要求降低。2016年课标Ⅰ卷回归探究实验的表述形式,证明生物实验的表述题型并非过时,教学仍需进行实验设计的规范表述训练。

例如:32题要求选取题中所给的F1代个体,通过设计2种杂交实验,来证明该遗传为伴X遗传,并预期后代及其比例。学生需要对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概念、区别方法理解到位,需要熟练掌握雌隐雄显法等各种杂交设计方法,并且会分雌、雄分别表述,描述出各自性状和比例,才能得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