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订阅哦! 今天,当人们备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之时,再回首中医发展之路,才愈发觉得“治未病”理念的可贵。也因此有效推动医学干预的切入点不断前移。使医学从“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关注对象不断从“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扩展;其作用从“强调医生”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疾病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未病先防”就相当于带兵打仗,不能总是被敌人追着打,应该先发制人,给予敌人重击,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 “治未病”的思想渊源1.1萌芽阶段 “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已萌芽。如《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其充分体现了兵家“有备无患”的战略指导思想。此阶段虽未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但其蕴含的内容给予了后世启迪。 1.2形成阶段 《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丹溪心法》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道德经》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此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治未病”思想正式形成。 1.3发展阶段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这种 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对于治未病,张仲景有深入见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华佗的五禽戏,马王堆的导引图, 当今的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饮食养生等均属于“治未病”的发展。 2 “治未病”思想的含义 纵观《黄帝内经》之“未病”,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指阳阳协调,健康无病的状态;其二,指邪伏体内未发作的状态,类似于西医学的“亚健康”及“病毒携带者”的阶段;其三,指疾病已发但未累及其他脏腑与经络。因此,《黄帝内经》之“治未病”思想也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为未病先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古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他为齐桓候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 ,但当他谈到自己的医术时,他却说不如两个哥哥厉害:大哥最好,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还未觉察其病,他已将病人治愈,除去病根;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才刚表现就已药到病除;而他最差,医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不仅病人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 这则故事形象地表达了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治未病”。从医术上来说,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如孙思邈所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二为邪伏防发,料在先机,防止疾病的形成。三为已病防变,防止疾病的扩散与蔓延。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勃兴,亿万城乡百姓对中医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未病先防”广受人们重视。 3 “未病先防”的原则 预防疾病的原则主要有外防与内调两方面。外防,指对外环境要适应自然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避免邪气的入侵,即《黄帝内经》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调,指自身要调摄情志,调整生活饮食起居,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说明未病前当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其过程中应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4 “未病先防”与中医临床 从中医角度分析,“未病先防”可以分为药物预防与非药物预防两大类。药物即是中草药,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存在的物质都可以作为中草药使用,但总体来说,任何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偏性,而中医正是利用这种偏性来纠正人体体质状态的偏颇,如孙思邈《千金要方》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非药物即是通过运动、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养生方法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沈浪泳在防治消渴病时,运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理论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发现通过锻炼身体,保养精神;按时作息,怡养神气;劳逸结合,保养形气;调摄精神,七情勿过;顺应四时,调养身心;饮食有节,五味和调等方法指导消渴病的未病先防,对降低消渴病易感人群的发病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实脾”理论,是指肝病实证易传脾,故在治肝的同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脏,以防肝病及脾,而损伤脾脏。临床应用有二。一为木克土,即肝旺脾弱,肝旺出现胸闷,头痛,胁胀,脾弱表现为嗳气,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等,在治法上应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二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影响及肠,以腹泻,胃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则运用痛泻要方泻肝和胃,疏肠中气滞。 5 “未病先防”与亚健康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亚健康人群定义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是指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是人体自身感觉到的不适,而经系统检查却并未发现有异常,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心理、生理的异常改变,如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神经衰弱等。亚健康状态的人在遇到发脾气、熬夜等强刺激时,会产生自杀倾向,对家庭危害性增加,也容易发生猝死。 “治未病”与亚健康理论不谋而合。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的“未病”与“未乱”即是指疾病产生前的征象,是量变成为质变的过程,因此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相互转化。在亚健康状态未形成病理改变之前,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有利于机体趋于健康,而不会形成疾病。 王超认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为亚健康的干预指明了方向。从中医角度论述,亚健康是由人体阴阳失衡,脏腑机能失调所致。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自平衡、自调节、自恢复的动态系统,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审因论治,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出现。除此之外,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内外邪气对人体的侵袭。 6 结论 “治未病”的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干预和预防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一贯遵循的医疗理念,是传统中医健康的核心思想。其以预防为主要方法、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医理念始终贯穿在中医药的体系当中,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管理、预防及养生的手段和理论基础。中医药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因此“治未病”的精髓必然获得更加广阔发展空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布,在全国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探索构建融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与已有的医疗体系构成完整的卫生服务体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的理念必由此结硕果。 (作者学校:贵阳中医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