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几匹马拉车?

 青梅煮茶 2016-06-18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大多是用马来牵引的。用马驾车,可以用两匹马、三匹马或四匹马。


驾三马叫骖,驾四马叫驷或四牡。《诗经》中有言,“载骖载驷,君子所届(车服的最高标准)”,“清人在彭(地名),驷介(马上披的甲)旁旁(有威仪的样子)”,“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健壮的样子)”,“四牡彭彭(有威仪的样子),八鸾(车铃)锵锵”。驾两马叫两牡,这是卿大夫平时所乘的车,《左传》载,“大(太)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


在春秋时期,乘坐由很多匹马驾的车是不符合礼法的。齐景公曾因为想观看一车驾十六马的表演而遭到晏子的批评,“夫驾八,固非制也(不合规矩),今又重(双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更严重)?且君苟美乐之(以此为美为乐),国必众为之(有很多人跟着做),田猎(打猎)则不便,道行致远(远游)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驾驭臣下)之道也”。



到了汉代,出现了用六匹马驾的车,而且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据《史记》载,“文帝从霸陵上(上山),欲西驰下峻阪(奔驰而下)。袁盎骑,并车閴辔(拉着缰绳)。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千金的人不坐在屋檐下),百金之子不骑衡(家有百金的人不倚栏杆),圣主不乘危而徼幸(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险)。今陛下骋六騑(六匹并驾齐驱的马),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不珍惜自己),奈高庙、太后何(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文帝在霸陵所乘的是法驾,是天子乘坐的一种车,《吕后本纪》中说道,“奉天子法驾迎代王(文帝)于邸”。


但无论可以用多少匹马来驾车,在古代的制车、道路等条件的限制下,四马驾车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所以,古人也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齐景公有马千驷”,指的是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一千辆车。



长按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