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秉会|一味炫技必俗

 国粹a 2016-06-19



Jun

17

2015年7月4日,“仞·阎秉会”书画作品展览在万营艺术空间隆重开幕。展览时阎秉会先生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对年轻人提出期望,他说,“年轻人,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好生存问题,不然艺术创作的道路无法走远,会陷入迷茫,其次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艺术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定要始终在心里燃着艺术的这团火,这是搞艺术的人必备的素质,无论外界如何,一定要坚持理想!”

本期〔鹿羊说〕选摘阎秉会先生关于书法的零碎感想,看看他是怎样看待书法创作与探索精神的,又是如何警示从事书法的年轻工作者们不让自己的书法作品流于大路货色。









零碎的书法感想

阎秉会









 

书法须入古,真正入古,才能接续先贤在书法的形而上层面的血脉和生机。要做到此,只有十分虔诚、反复、长期地研习、领悟古人的精神气质,一生如此修炼才有可能获得领悟。

形式的专门研究,作为书法研究诸多方面中的一项有必要,但不必过分夸大。当下相当多书法研究偏重于此,有不少形式构成理论研究、教学及实验。但是,即使掌握了形式构成规律,在作品中多有变化,还是解决不了书法的品格、境界这些精神层面的根本问题,仅仅限于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的感觉而已。精神信念不仅决定着书法的境界,而且也能生成、创化出意象、结构、形式与笔法。古今大家名作,我相信发自骨子里的精神信念、灵魂深处的渴望、文化承担与自我期许的大愿力,才完成至高境界的升华。而绝大多人矻矻以求、苦学勤练,或有风格样式,但距高境界总相差一大截,而不知再如何精进。至于一些只靠掌握娴熟技术便以为获得书法精髓者,对此道几乎就是误解。因此,大多数人要么不相信精神信念有如此力量,要么干脆一生从未梦见。

儒道释三种精神支撑的书法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说明书法的背后是道学、禅学及人格的精神魂魄。若是技法娴熟,甚至能诗能文,品味不俗,书卷、庙堂、山岳气多方面俱备,还达不到书法艺术如龙如象的高峰。确切地讲就是灵魂深纯度有欠,人生修炼及所达到的丰满充实程度有亏,精神信念之坚毅持守有缺所导致的。

当下不乏丰富多样的个人性书写、聪明才智的表达,与连接传统中的各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呈现。以林散之的说法,书法分为三个阶段:先写形,再写势,后写意。目前的书法哪一类似乎都有一些。但清晰的美学追求,真实的生命感书写,精神信念的持守与表达总是少见,平常平庸浅薄浮躁之作泛滥。

一九七九年吴冠中的《论形式美》及《论抽象美》发表后,并以大批量作品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有效,之前“内容决定形式”的问题被瓦解。艺术界出现很多趋向形式的探索研究与实验,但忽略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即形式美的进一步推进便是抽象美,而再进一步即成为装饰与图案设计了,此其一。其二,形式美是所有绘画和视觉艺术终极标准、唯一标准吗?如果不是,就还有很多可以构成美的渠道。其三,精神信念同样可以生成创化出独特的形式结构与意象,促进视觉的整体思考、意义确立和美的创造。笼统讲,精神意念作为内容而存在,只不再是过去庸俗社会学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而已,因此,简单讲内容决定形式是不好的,也不能成立,十分偏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吴冠中的观点有其特定的思想价值和意义。过后,我们还是应当对此学术观点的内涵、外延及意义做深思、继续追问,并进行分析。因为,形式美的过分的长久的强调与摆弄,必然走向空洞、简单和重复,与内在精神的丰富性相比必然显得流俗与浅薄。

民间书法的精髓应该是超越所有规范的朴素、天真、自然和生机。其形态也呈现出诸多惊异的创造和变化,但一到书家手里又变成了形式模仿、结构做作。那些可贵的精神气质全无。因此,书法繁荣,样式丰富,展览频繁,但逃不出几种大模样。最成问题的是什么体都可操作,确少有用心感受体验的、外化出来的表达和书写。更深的问题是,到达这个程度下面该如何,却茫然不知。这可能才是书法界真正致命的问题所在吧。

从事书法容易陷入所学的某家某派。一定时候,就该反省追问,自己的感受究竟为何,最渴望表达的究竟为何。千万不能停留在只可以显示自己狭窄的功力部分的那个点上,应该清醒地明白需要自我超越,否则最多只是个能品(却自诩为某种类型的大家),甚至连能品也达不到,流于大路货色。

某种书体熟练掌握后,自当融入其他书体及精神气质,以充实丰富其内涵。不然很容易平庸油滑。另外,作为一生从事书法,也必然要几经变化,越到后期越应当更多地融入生命的感受和体验,精神的领悟提升和信念的书写。若一味炫技必俗,或一直保持早期形成的所谓风格,不敢突破变化或深化,也必难以脱俗。

任何艺术的学习(书法也不例外),总是从前人的规范入手,然而,多数人陷进去,被死死套牢,并拿此教育年轻人,这是一面。还有,可能很多人或根本不懂得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心理始终是处于自我矛盾对立的状态的。这就自然需要在困惑、纠结、矛盾、挣扎中脱出,提升、超越、直面、逼近自己最真实生命的感受、最真切生存的体验,和自己的精神渴望与信念,并由此领悟生成并建构独立的精神气质,美学品格,意象结构,形式基调和书写方式。






·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