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是这样影响我们一生的|80后父母必看

 阿呆小周 2016-06-22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

一个家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

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在我们的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中。

“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


哪些事影响你比较大?


到底是你记得的事情对你的人生影响比较大呢,还是你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互动模式对我们的影响


你是不是越来越像你的父母?比如性格,母亲是个急躁的人,那我也可能是;母亲是个唠叨的人,那我也可能是;比如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比如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态度。

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能够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哪里?父母是我们早年生活的重要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影随形。我们在和孩子的交往过程中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复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原生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孩子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里一些负面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打字员。父亲比较大男子主义,对老婆、孩子经常训斥甚至打骂,要么就很严肃地不说话,全家人都很怕他。

他们的大女儿小时候在家里也常训斥、打骂弟弟妹妹,成年后对自己的孩子常常发脾气、经常命令孩子做事、家里的事必须按她的意思办、听到反对的话就大动肝火、刻意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

和她严厉的父亲一样,这位大女儿跟家人的关系也非常紧张。

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充满敌意的相互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

有这样一位非常“厉害”的女士,一旦当她觉得别人可能要触犯她的时候,就马上开始大发脾气、斥责别人,导致了她很糟的人际关系。最近她发现女儿在幼儿园也经常打小朋友,老师和家长经常向她告状。

分析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很像她的母亲,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人——非常厉害,家里的人都怕她,父亲总是让着母亲,不多言语。

她仿佛认为只要自己厉害了,就没人敢欺负她,她就不会吃亏了。

看得出来,这位女士将自己父母之间指责性的、带有攻击性的互动模式原原本本的承袭里下来,并内化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行为模式。

这种指责性的沟通模式其实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害怕不被重视、害怕被忽略而采取攻击行为;通过指责与对方保持距离,不敢与人太近。


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造成的影响


当父母给我们足够关怀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是值得父母爱也值得别人爱的。当父母总是用各种标准要求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这个不够好,那个要改正,怎么会是好孩子呢?

很多自卑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父母还要说全都是为你好,你连心中隐约升起的愤怒都觉得是羞耻和大逆不道。

中国的父母常习惯用指责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老一辈父母,现在的中年人基本上是在这样的家庭互动关系中长大。

有些父母对孩子是控制型的,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做什么运动。我们常看到的直接控制是:“你要是听话,我就喜欢你。”、“如果你不这样做,就滚,你就不是我的女儿。”;间接控制:“孩子听话,我这都是为你好。”、“我这样做都是因为我爱你。”……

有些父母对孩子是忽视型的,他们时刻处在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当中,顾不上,甚至可以说不屑去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要。

年幼的孩子不懂,只会认为是都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关注自己、不喜欢自己,是自己不配。但当孩子对他们出现叛逆的时候,他们又会哭号或者打骂:我们生你养你,你怎么能这样?简直没良心!

也许这些孩子成年后会用“他们的心是好的”、“他们把我养大已经不容易了”等诸如此类的话来安抚日渐衰老的父母、安慰自己、掩盖父母推卸对孩子的责任这一事实。

但事实上,这类父母通过推卸自己的责任使孩子自幼便丧失了积极角色的榜样,在这种榜样缺失的前提下,孩子成年后的情感发展便极为困难。

还有些父母对待孩子是理智型的,任何事情从理智出发,只有对和错,没有情感链接。孩子不仅觉得父母是不可以被亲近的,而且会认为自己也是不能被亲近的。

不论父母对我们是多么的爱且深爱到可以付出生命,长久的指责、控制、忽视以及过于理智的对待方式都会让我们变得淡漠或者迫切地需要爱,对爱总是索取、永不满足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了,但我们的方式依然会影响他们。

我看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童年在家庭里面过早的当家,总是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比如管教弟弟妹妹,帮父母做很多的家务。

父母有一方甚至双方都经常不在家,总是交代说:我出去了,你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你要懂事,帮妈妈多做点事;或者说根本不管,把钱给你,你负责家里弟弟妹妹吃饭等等。

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品行的好坏,是你为别人做了多少事来决定的。这样的孩子在情感上生活上得不到父母关心照顾的同时,还要学着做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对自身完全忽略。于是他会不断地为家人做很多事,不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是否充足。

成年后这些人整天为家里人忙里忙外,不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事情,即便是赚钱也是为了满足父母或者弟弟妹妹的需求,感觉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我,他们怎么办啊!”的理念鞭策着他,让他永不停息地劳作。

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可以写上好几本书,而且每个家庭还有其特殊性,无法一一对号入座,这里只是说个大概

另一方面,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断地在演变、成长,永远都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遗传基因,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被尊重和被接纳。

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过去,责备抱怨也无济于事,但我们可以学会用成人的眼光给童年记忆一个新的诠释。了解原生家庭,就是为了对自己和自己的新生家庭更负责任!



新生家庭里,别随便划“等号”


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

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因为我们来自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给我们教化了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妻子感到非常受伤,以致哭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初一一大早,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给父母新年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

但是,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

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当新生家庭中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就会造成很多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想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并了解各自的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持续的方向点燃一盏明灯。

生命中,当我们与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都想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与心理按钮负责。

我们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我们可以调整风帆,让船到达目的地。



25岁以后,我们都该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理由,我们的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请记得:我们现在的家就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们在重新创造一个新生家庭的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过去好的祝福,我们需要尽力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