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道「情商」测试题

 梦凝雪天 2016-06-24



【橙子说】


我们都曾体会过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象对方的感受,但其实并没有理解到对方呢?


今天推荐的文章,会教你如何以「共情」的方式去回应他人,文章开头还有一道情商题,测测看,后面还附有解析哦。


— 一道「情商」测试题 —

— 你真的会安慰人吗? —


文/阮琦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聊天对话的案例:

 

冬天早上太冷,室友不想起床,跟你抱怨了一句“我想睡懒觉不想上班”,这时你会怎么说呢?

 

有6个选项:


1. 不想上班就别上了,辞职呗。

2. 不上班你怎么挣钱养活自己啊。

3. 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4. 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5. 你睡的太晚了,下次早点睡。

6. 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

 

你会选哪个?

 

网上的标准答案是6,理由给的是这个回答有共情,但作为日常聊天来说,我觉得实际效果并不会好。


当你的室友睡眼惺忪地向你抱怨“我想睡觉不想上班”时,你却理性地对他说“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这是不是不太符合真实的生活场面?是不是更像心理医生跟患者在咨询室里的对话?


恰好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心理医生写的。

 

通常情况下,当他人向我们表达感受、想法,或者释放情绪的时候,会希望我们在认真听TA倾诉。


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得到期待的言语反馈,甚至行为上的一致,那会是一场非常愉快的交流。

 

别人永远第一在乎的是:你是否真正愿意了解Ta的处境,并在此基础上理解Ta的感受,认可Ta的情绪。共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表达“我在听你说,并且我理解你”。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回顾上述的6个答案,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利弊。

1. 不想上班就别上了,辞职呗。

2. 不上班你怎么挣钱养活自己啊。

3. 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4. 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5. 你睡的太晚了,下次早点睡。

6. 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

 

答案1跟答案5都属于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倾诉者只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处境,只有很少的时候,倾诉者是在请求你给予帮助或者建议,所以判断清楚对方的真实需求之前,不要轻易试图帮Ta解决问题。

 

答案2属于讲道理。讲道理往往在向对方传递这样的信息:事实或者现实比Ta的感受更重要。这会让倾诉者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否定,受到压抑,让Ta觉得自己的感受在你这里是不重要的。

 

答案3属于直接否定。直接否定对方的做法、感受或者想法,这点更是要避免。

 

这几种回应方式都缺乏情绪共鸣。

 

当我把问题发布在微博上后,有很多网友选择了答案4的回答。然而4的答案在这里也有不妥之处,不妥的原因是犯了沟通中常见的另外一个错误——比较。

 

常见的“比较”表达句式有:我比你更……。比如,“你这个算什么,你比你更悲剧”、“你不知道,我比你更苦”…… 这也是对倾诉者感受的打压。

 

与此类似却又更隐蔽的一种错误是——转移。

 

常见的“转移”表达句式是:这让我想起我……。比如,“你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三年前的我,那时候……”、“我也……”。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是双向的,有你也有我,这是最好的方式。上述两种回应方式,从表面上看,“我”在表达跟你类似的感受,引入了“我”,似乎是在尝试与“你”联结,但重点却是在表达“我”,是在把话题引向自己,这会让对方觉得你只关注自己,只顾表达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多数时候,当对方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不应该“平行”自己的感受。比如女孩在电话中说“我感冒了,很难受”,男的说“我上周也感冒了,也很难受”,这么说话有一种将话题重点转移到自己的倾向。

 

但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对话双方在同一时空,确实可以有共同的感受,所以带入自己不太容易显得忽视对方的感受,而且还表达了情绪上的一致性。

 

这也是答案6的弊端。答案6虽然在关注对方,但是会让双方的沟通偏向于单向关注,比较适合咨询师跟来访者的关系;而在日常沟通中,建立“你我”之间的联系感往往更为有效。

 

基于此,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好的共情技巧是这样的:

 

1. 尽量不要以评价的方式来认可对方的情绪,比如本题所谓的标准答案6,这样会让聊天的气氛很死板。

 

多数被发“好人卡”的宅男都是这么说话的:


女:“上班呢,困死了。”

男:“上班是很容易犯困。”

 

女:“感冒了,头晕。”

男:“生病确实很不舒服。”

 

尽管这也是在理解对方,但是单纯的、复述式的理解显得太无趣了,最好是通过表达自己在跟对方在行为上的一致来认可对方。

 

2. 如果还想进一步深度释放情绪,可以采用夸张甚至荒谬的方式。

 

当你的室友说“我想睡觉不想上班”时,你可以说:“那就一起睡个够吧,醒了咱去抢银行……”(行为一致+夸张)

 

最后说一下心理咨询跟日常生活在“共情”上的区别。

 

1. 心理咨询中,求助者的负面情绪会对TA构成相当大的困扰,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不可轻易否定,也不可开玩笑。


而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只是需要释放一下而已,当事者明白自己的分寸在哪里,所以你只需要开开玩笑,陪TA一起宣泄,效果会更好。

 

2. 心理医生不是求助者的朋友,所以心理医生可以表达对求助者情绪的理解,但不能表现自己也有同样的情绪。


而朋友的角色就不受这条规矩的约束,作为朋友,可以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我跟你感同身受”的痛快。


文 | 阮琦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百合网特约顾问,著有《魔鬼搭讪学》、《魔鬼约会学》

微信公众号:魔鬼搭讪&约会培训(dashanyuehui)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哦~


橙子想说


古典老师曾说

很多人没搞清楚一点

「同情」其实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

而「共情」是已经跨了出去


懂共情的人

会真正愿意了解你的处境

理解你的感受

认可你的情绪


这些人

就是在生活中让我们如沐春风的人


只可惜

谁都想遇到这种人

可谁都没想过

或者还没有能力成为这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