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说 |医生不是和病人做生意 而是与社会博弈

 万宝全书 2016-06-24

医生与社会渴求不同,由此会产生不少分歧。

医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传统的观念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医生被推到了市场的最前沿。

医生一方面要顾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不得不赚钱。社会是医疗行为最终的支付方,这使得医生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为了满足各自需求,二者必然进行反复的讨价还价,最终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然而,由于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存在,要想最终找到平衡点,估计是非常困难的。

医疗行业虽然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却与众多其他行业有很大区别。在这个行业中,医生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约束,这使得医生无法以一个自由执业者的身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维持社会稳定,健康问题必须有保障,社会更渴望医生做奉献而不仅仅是赚钱。医生与社会渴求不同,由此会产生不少分歧。

在计划经济时代,全社会都讲究奉献。医生作为劳动者之一,一般不会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到来后,价值规律开始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医疗行业虽然相对保守,却不可能不受市场的冲击,结果医院普遍开始赚钱,这使得医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经营,赢利是其必然的目的。医生作为医院的雇员,身处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对自身利益不可能不敏感。按理说,医生与医院之间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关系,然后与整个社会之间也要有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分配原则,这才有利于调动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但由于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存在,使得医生与社会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结果各种冲突便难以避免了。

在医疗市场中,医疗费用最终由社会买单,这等于是让医生与社会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肯定需要进行讨价还价。医生要价过高,社会不会答应。而社会如果只顾索取不考虑医生切身利益的话,

很可能打击医生的热情。医生的工作是排他性的,没有任何其他行业可以代替。一旦医生连工作的热情都没有了,最终受伤的必然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二者必须在利益方面达成某种平衡。

最近医疗行业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多点执业、分级诊疗、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其实质都是为了在医生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但是,在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做法很难让双方都满意。这使得很多矛盾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

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概念会被经常提及,那就是医生的医德问题。一般说来,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遵守的基本操守。而在医疗市场中,医生的职业道德却尤其受人关注。这应该是社会最乐意提醒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医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报酬,而作为支付方的社会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的费用,于是关于医德的问题便成了社会的一个重要筹码。

社会对医德强调得越严重,就越能减轻其支付的负担,这是社会致胜的法宝。但是,这做法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计划经济中所有医生都可以当道德模范,而如今社会允许医生赚钱了,却又怕医生赚太多钱。这些矛盾的做法会给整个医疗市场带来很多的麻烦。

近年来,随着万众创业,越来越多的医生不甘心只为体制打工,很多人希望找到一个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这实际上是医生长期被压抑的渴求体现。

很多资本和创业者恰好是看到了医生这样的渴求,才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尝试,他们期望不但提升医生的价值,更使社会的渴求得到好的满足。

但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医生不是在和病人做生意,而是在与社会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医生的力量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医生不可能像其他生意人一样随意去做生意,更难像很多人天真地幻想的那样出现所谓的成功“倒逼”。医疗市场的商机是无限的,但由于非市场因素的存在,因此商机又是极其有限的,那么要想靠这个行业赚大钱,几乎不大可能。

看到这里,估计又会有医生集团的创始人、移动APP的CEO、民营医院的老板想和我约架了。大家对我有意见我早就知道。但有句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总是把大家心中最疼的东西拿出来讨论,让大家一次又一次揪心,大家当然不高兴。

但反过来想想看,我如果不提醒大家的话,是不是很多人都要走弯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