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意象浅析 意象是客观景物在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加工之下形成的形象显现。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作为作者情感的载体,与诗人的感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古诗十九首》中诗人选取了丰富的意象,而这些物象又是日常生活中触目所及的自然意象,因此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感,使读者读来颇感亲切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古诗十九首》中景与情的紧密糅合可谓“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这也使得《古诗十九首》形成了朴素自然、不假修饰的文风。同时《古诗十九首》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体现了其文人化的特点,使其意象整体呈现出一种悲情的气质。《古诗十九首》中的常见意象有“草”、“风”、“石”、“道路”、“月”、“星”、“柏”等。本文将逐一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意象进行分类,并讨论它们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作用与意义。(XCY执笔) (1)草 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青青河畔草》 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 3.“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冉冉孤生竹》 4.“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回车驾言迈》 5.“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东城高且长》 6.“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明月皎夜光》 “草”这一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被高频使用。其中有象征活力的河畔“青青草”,有象征美好高洁的“兰泽芳草”,它们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的象征,寄托了诗人轻快的思想活力。有随秋风枯萎的“秋草”,也有随东风飘摇的“百草”,这些又是饱经风霜、身心疲惫的诗人的精神寄托。“野草”可以是天涯游子的象征,沾上了露珠的“野草”让诗人内心的孤独以感知的方式得以诉说。孤独和悲伤犹如露珠一样,在不经意间凝结在身心,而“时节忽复易”,光阴已流散。“草”这一意象在以上这些诗句中都是诗人自身际遇的真实写照。 《古诗十九首》中的“草”的意象总体上有美好的譬喻和哀伤心情的寄托两种,形容美好事物时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寄托哀思时又显得凄凉无比,但无论是哪一种,“草”作为意象主要用于表现在追求仕途或羁旅天涯的诗作中的诗人的情感。(ZCN执笔) (2)风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2.“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回车驾言迈》 3.“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东城高且长》 4.“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西北有高楼》 “胡马依北风”,写出了草原大漠的苍凉。“东风摇百草”,本该温暖和煦的春风,不是轻“抚”百草,却是“摇”动百草,诗人借此以表达自身流落异乡的漂泊无依之感。《东城高且长》中的“风” 即是旋风,“动地起”极言其风力之强劲,描写了萧瑟凄凉的景象。而最后的“清商随风发”,“风”又成为了乐音传递的方式,带着诗人哀伤的心情飘上云端。 古诗十九首中的“风”都透着凄凉,是这几首诗共同的基调,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使诗人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刻。(ZCN执笔) (3)道路 1.“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第一首诗中“道路”这一意象既指游子离家已远,夫妻二人各在天一涯,空间上着实遥远,也隐喻东汉末年时社会黑暗动荡,战乱不断,阻隔二人相见。而第二首诗中“悠悠涉长道”点明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古诗十九首》中的“路”多是漂泊之路,是游子回望家乡的路。“路”这一意象既有方向、征途之意,又有迷途漂泊之意。在《古诗十九首》中,诗人多用漂泊之意,这与当时社会的动荡、诗人仕途不畅和远游的孤独心情是分不开的。(ZCN执笔) (4)明月、星 1.“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 2.“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明月皎夜光》 3.“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 4.“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孟冬寒气至》 5.“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孟冬寒气至》 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在《古诗十九首》中“月”与“星”的意象出现频繁。诗人往往借“月”的阴晴圆缺以喻人,表达出思念的感情。同时“月”、“星”的明亮与闺房的空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女子独守空闺的孤独寂寥。“月”、“星”的清冷又恰如诗人的心情落寞伤心,那些为思念所苦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古诗十九首》中借“月”、“星”的意象以渲染冷落凄清的离人闱居氛围并表达思念、落寞之情的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XCY执笔) (5)石 1.“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 2.“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3.“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4.“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石”的特点是坚固、长久。在前三首诗中,作者都意图用“石”的长存的特点来反衬人生的短暂多变。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中,作者认为,人生与长存的“金石”不同,人生是脆弱的,生命短暂易逝。接着在下文提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多变,只有荣名才是真宝。又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中提到“石”,同样也是为了运用“石”长久的特点,“石”长久存在,而人生却不同于“石”,人生稍纵即逝。通过这样的感悟,作者继而在下文提出应当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除此之外,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还会发现,“石”这个意象除了用以反衬人生的短暂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以“石”的坚固来反衬人心的多变。如第四首诗《明月皎夜光》中,作者同窗的好友青云直上,身居高位,却不顾同窗之情,将困顿窘迫的作者弃置身后,两人如同陌生人。作者因而提出“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以“石”的坚固,来反衬同窗同自己感情的易变。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中的“石”作为意象主要有两种情况。当诗人想要表达人生短暂多变,应该及时行乐,珍惜人生的情感时,常常以“石”反衬人生。当诗人感叹人心多变,难以把握时,也会用到“石”这个意象。但无论哪种情况,“石”这个意象在《古诗十九首》起到的作用主要还是反衬。(HSN执笔) (6)柏 1.“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 2.“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驱车上东门》 3.“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去者日以疏》 很明显,第一首诗和第二、三首诗中的“松柏”意象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第一首诗中,“柏”、“涧石”都是生命力极强或者长存之物,作者选用这种意象,就是用物的长存反衬出人生的无常。我们可以猜想出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在求宦的漫漫征途中所见之景,这些景物更让他感到生命短暂的悲痛和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可奈何,因此,作者发出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喟叹。而在第二、三首诗中,“松柏”的意象多和“白杨”、“坟墓”结合。如第二首诗中,诗人途径郭北墓,眼见高大的白杨在风中沙沙作响,松柏立在道旁。这些意象渲染了肃杀萧索的氛围,给人以肃穆、沉重之感,让诗人联想到那些在地下的久死之人。第三首诗中,诗人看到“古墓”、“松柏”等景象,感悟到墓地终将犁为田地、松柏终会成为百姓家中的柴火的新旧更迭之理,意识到生命无常、没有永恒。 总的来看,“松柏”的意象主要出自于表现诗人对人生、命运感悟的作品中,他们往往是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下层士人,借“松柏”的意象表达了他们对时间无情流逝、变迁的切肤痛感和无所皈依的悲愁。(ZZM执笔) 二. 以上我们对《古诗十九首》中的常见意象进行了描述,下面本文尝试对《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进行大致的归类。对意象进行归类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类意象都不是漫无规律的,作者使用该类意象常常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 (1)植物类意象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2.“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冉冉孤生竹》 3.“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冉冉孤生竹》 4.“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冉冉孤生竹》 5.“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 6.“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驱车上东门》 7.“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去者日以疏》 8.“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 9.“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 10.“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 11.“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 12.“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 《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主要用于表现主人公愉悦的心情;《冉冉孤生竹》中的“竹”象征着孤生之竹,必须依附于他人才能存在,就像女子离不开男子一样。“菟丝”和“女萝”则是两种蔓生植物,缠绵生长,也象征了男女之间相互缠绵依存。《驱车上东门》中的“白杨”和“松柏”是肃穆的代表,代表着行将逝去的人,由此引发作者对时光的思考。《东城高且长》中的“秋草”表示将要枯萎的草,作者也由此产生对时序变化的慨叹。 由此可见,植物类作为一类在《古诗十九首》中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用以诗人的自喻。这类自喻喜欢使用美好的植物,例如“芙蓉”、“竹”、“菟丝”、“女萝”等。仔细研究这类意象会发现,这类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缠绕生长的植物。因而此类意象最常用于思妇诗,通过缠绕生长的植物来比喻女子对男子缠绵悱恻的爱恋。而这种自喻手法是受到了《楚辞》影响,《楚辞》同样喜好用美好的意象来比喻诗人自己。同时,这类意象的选取还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类诗歌的叙述者通常为女性,她们生活在家中,所以这类事物通常是她们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如《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与当时江南一带的采莲活动有关。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自喻不同于《楚辞》的地方:《古诗十九首》的自喻所选取的意象通常是身边接触到的事物,而《楚辞》自喻选取的事物常常是来源于诗人的想象。 另一种作用则是用一些较为深沉的事物,例如“白杨”、“秋草”等,来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常用于对人生命运感悟的作品。这类诗歌之所以会采用此类深沉的事物作为意象,同样也是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有关。当时的东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知识分子难以找到出路,大多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得不到舒展,因而常常喜欢采用一些深沉的事物来表达情感。(HSN执笔) (2)闺阁类意象 1.“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青青河畔草》 2.“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3.“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4.“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凛凛岁云暮》 5.“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客从远方来》 6.“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7.“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 在《古诗十九首》中“闺阁类”的意象往往出现在思妇诗中。这些意象本就是女子闺房中的物象,诗人触目所及引发了诗情。诗人描写居室的华美与温暖,恰恰是为了营造出寂静冷清的意境,与女子内心孤独落寞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如“锦衾”、“端绮”、“合欢被”即暗示着女子与丈夫未分离前那段美好温暖的往昔。而“空床”则描写了丈夫离去后居室空荡的景象。两者虽一昔一今,却都同样表达出了女子孤独落寞的心绪以及对丈夫的深沉思念。“窗牖”、“重闱”、“罗床帏”则暗指一种隔离,它不仅是闺阁内外的隔离,更是女子与丈夫长久的分离。这些熟悉的旧物在思妇的眼中,已经不再是物,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对话的人,一个她与丈夫昔日美好回忆的见证者。(XCY执笔) (3)禽鸟类意象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2.“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3.“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4.“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东城高且长》 5.“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6.“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月光》 7.“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凛凛岁云暮》 禽鸟的生活本就是变动不居、无依无靠的,它们本身又是较为弱小的类型,因此,这些意象给人的感觉都是柔弱无依的,而这些特点和诗人的生活似乎也有些关联:他们大都离家在外、独自漂泊,孑然一身。“胡马”、“越鸟”都有思乡恋土的本能,思妇借此暗示游子应有思乡之情;“双鸿鹄”、“鸳鸯”、“双飞燕”都是比翼双飞的鸟类,借用这些意象,诗人或是希望与知己携手齐飞,或者暗含对丈夫的思念,传达与爱人永结同好的深情,也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蟋蟀”、“秋蝉”、“蝼蛄”等都是生命极短的昆虫,寓意生命转瞬即逝,人生短促,也可看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总的来看,“禽鸟类”的意象主要出自于表现诗人寻求知音(爱人)或感悟生命短促的作品。借用“禽鸟类”意象,渲染了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ZZM执笔) 总体而言,《古诗十九首》中,诗人所选取的意象大多都是现实日常生活中的所见之景、所及之物,并不生险怪僻,在意象的使用上也反映出了其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选取的意象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自然和谐,而无矫饰刻意之感。《古诗十九首》中的意境美集中体现在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古诗十九首》具有盐融于水般自然含蓄的美感。钟嵘在《诗品》中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所言即是此意。(XCY执笔)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