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在画学思想上,与王时敏一样,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巨大。他曾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惟元季大家正脉相传,近代自文、沈、思翁以后,几作广陵散矣。独大痴一派,吾娄烟客奉常深得三昧。”(《染香庵画跋》)王鉴的“仿古”观念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强调传统,强调“正脉”。而与王时敏“独得大痴一派三昧”不同,他并不偏向于黄公望一家法门,而对南宗诸家皆有所侧重,而且对北宗诸家也能兼取并蓄,“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张庚《国朝画征录》)。 对于王鉴的摹古功力,王时敏说:“廉州刻意摹古,所作卷轴,一树一石,必与宋元诸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不但笔墨位置咄咄逼真,而取精去粗,秀逸高华,骎骎才殆将过之。”又说:“玄照骨带烟霞,笔能扛鼎。” 王鉴在“仿古”“摹古”的绘画思想主导下,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画面自然缺少创新精神。这也是从董其昌、王时敏一脉相传的通病。 此件《仿古山水册》作于1668年,王鉴时年70岁。册首,王时敏以隶书题写“山水清音”。末尾有王鉴自题长跋:“余三十年前在虞山钱牧翁坐上得交馨之道兄,见其评论法书名画及三代鼎彝如指掌列眉,不爽毫发。后余移居金阊,每得一古玩即邀之鉴赏,相与印证。时皆少壮,兴致飞扬,今俱白头落魄。余则贫病杜门,馨老则寄居萧寺,两人暮年失意,亦复相似。丁未冬尽,特迎之过娄度岁,盘桓匝月,相得甚欢。于其告归,不禁黯结,无以为赠,染就仿古十帧,案头偶有《少陵集》,遂取其句中与境合者题之于左,恨乏画中有诗,深愧古人也。但馨老不善步履,留此册聊当卧游可耳。戊申春二月娄东王鉴识。” 十幅小画,兼仿各家,面目虽各不相同,但其笔墨融会贯通,与古人毫无生涩、隔阂之感,可谓幅幅精妙。可见到了晚年,他对古人的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纸本墨笔、设色,共10页,每页纵25.7厘米,横16.5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