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107期:《笔阵图》品鉴——书法女子无才便是德?

 北斗书斋 2016-06-25
【书论】第107期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卫夫人《笔阵图》

女子无才便是德

文|霄之

卫夫人《笔阵图》,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课目,如同《论语》之于儒生,终生可读,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可近日复读,脑海中的疑问却是,历代书家女性为什么少?当今女子书法为何多“男性化”趋势?想来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是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想探究女子书法的“男子化”倾向,也想说说当下女子从事书法们临帖和取法要旨,便成此文。“废砖”已出,何惧“流言”,更喜“和田”!

1.历代书家女性少,流传更寡是当今女子书风偏“男子化”的主要原因。遍数清代之前,有名有姓记录在案的女性书法家不超过五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卫夫人和管道升。卫夫人的作品很少,很大原因是因为弟子王羲之的缘故才在书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爱屋及乌”,管道升作为赵孟頫的夫人,也受到重视,夫妇二人作品替笔甚多,真正管道升书法作品也很少。无独有偶,外国美术史的“阳盛阴衰”同样存在,代表作《犹滴杀死荷罗浮尼》画家是17世纪意大利的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年-1652年)。她在当时就是意大利唯一以画为生的职业女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女画家,比管道升晚三百多年。“取法”不能同性取,那女子书风偏男性化也就成必然了。

2.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应是女子临帖的首选。
历数前人,阴柔内秀书风尤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原因是,书写内容歌颂的洛神,主要表现的就是女性之美,所用的笔法也完全服务于中心思想。现流传两种版本,一曰“碧玉”,一曰“白玉”,都离开了钟、王楷书那种凝眉锁目、厚重朴茂的情态,而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具有生动自然、轻松优雅、体势秀逸的美学特征。从线条的角度来看,《洛神赋十三行》,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入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女性取美的一般法则。

3.“内秀中膏”应重点加强。
当今女性习书者多,但易上手的法帖少,除《洛神赋十三行》外,我认为,赵孟頫夫妇的大多作品都可师法,因为两人的相似度太高,我认为非官文外,多为赵夫人作(《秋深帖》一定除外)。还有便是唐寅的《落花诗册》,伯虎官场失意后,寄情别驾,多书细腻情趣,是女子临帖的好选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笔法细腻,抒情平缓,用墨以浓为主,尤为重要的是书写过程不过分强调臂腕的力量,极适宜女性特征的发挥。

进入民国,再进当代,林徽因,萧娴,周慧珺等名家倍出,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多。我也不排斥女性师法“男性”,因为当今女性不再“深处闺中”。这和正确理解“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样,“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全句,不能以偏概全,「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

所以,当今女子书法可从小楷始,专一家应为可行。对否?


ID:gh_220d6760eec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