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达善学堂

 娇语无声 2016-06-26

19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但在这股办学热潮的影响下,当时余姚的有识之士也还曾府前路街区建立过名望甚高的学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邑人叶秉钧、史翊经选定科举时代试院(俗称考棚)的东南角3间达善堂和新建“三斋”15间平房为校舍,创办达善学堂。达善学堂是余姚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24年(1935),根据部颁《小学教育规程》规定,县(市)以下公立小学,以校址所在地之地名为校名,县一小地处府前路,遂改名为余姚县立府前路小学。


(民国24年老毕业证)

大门头门上面有块匾,清晰可见“文献名邦”四个醒目大字,进门头就是老县府,而右边就是府前路中心小学所在地。在当时,县立府前路小学名望高、校风好、师资质量高。一直到建国前,府前路小学都是当时余姚规模最大的小学。建国初期,学校也由答善堂旧址迁移到酱园街余姚简师旧址,成为了今天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的前身。


科举的终结

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随着西学东渐及世界工业化革命的影响,实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端日显,维新派人物冯桂芬在《改科举议》中指出:八股文是“禁锢人之心思才力,……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造就天下之人才。”冯桂芬认为,要改变这一弊端,必须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改革科考内容,除了考“四书”、“五经”外,增加“算学”,并命各级考试酌收“算学”生童、举人,单一的科考程式得到了初步的变革。

科举考试因内容陈旧,程式僵化,仅靠简单的变革已不足去诟。废科举、办学堂成为了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主要策略之一,自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共设学堂十九所。光绪二十四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鼓动下,光绪帝下诏:“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诏令一下,浙东各县纷纷改书院,筹办高、中、小各级学堂,同年,余姚县建立了达善学堂(后改名为余姚县官立高等学堂)。变法后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罢一切新政,变法失败。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废八股文,改试策论,同时废除武举。光绪二十九年,学部大臣张百熙会同荣庆、张之洞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主张“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

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光绪三十年,邑人蒋怀清创设余姚县师范讲习所于达善学堂之侧,为境内师范教育之始。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等联合奏请停止科举,他们认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先停科举始。”朝廷迫于形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下诏:“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此诏正式宣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终结,光绪甲辰科进士朱元树由此成为了余姚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进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