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舜:肺癌其实没那么可怕

 神奇老怪 2016-06-28

找到力量,支撑下去

温暖将与你相遇

作为我国“头号肿瘤”,肺癌的治疗目前主要存在哪些“盲区”,最新的治疗进展如何?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用深入浅出的分析,告诉大家:“肺癌其实没那么可怕”。


肺癌不是一种病,它包括几十种类型


“肺癌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讲座一开始,陆舜教授就澄清了人们对肺癌的一大误解。


“陆医生,我听说某某病人吃了一种药,病情控制得很好,你给我也开一点吧。”陆舜说,看门诊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


“大家要知道,张某某得的肺癌和李某某得的肺癌可能完全不一样,治疗策略也就不一样。”


众所周知,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过去,医生治疗肺癌时主要按照病理报告把肺癌分为这两大类来对待,如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生对肺癌的本质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按照不同的基因类型,肺癌可以被分为几十种,每一种都各有特点。


所以,要想有效治疗肺癌,必须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靠几张片子来决定治疗的时代结束了


怎样才能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陆舜教授在讲座中多次强调“先检测,后治疗”的重要性。


先检测,就是检测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基因分型。除了分类之外,还要进行分期。如果不完成分期与分型就制定治疗策略,那就相当于“盲治”


陆舜教授说:“肺癌的活检非常重要,单纯依靠CT影像学来治疗肺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必须拿到一块病理组织,才能给你最佳的治疗。所以我建议,组织活检一定要做。大家千万不要被误导,担心穿刺会导致肿瘤转移,对身体不好。”


对医生来而言,现在能够用来对付肿瘤的“武器”有很多,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综合治疗”的策略也应运而生。陆舜教授澄清说,不是把所有的治疗方法都运用在病人身上,就叫综合治疗。一个病人先开刀、再化疗,还是先化疗、再开刀,导致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要想真正运用好这些抗癌武器,前提就是摸清肿瘤的分期与分型,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找不到基因就吃靶向药,无益反有害


虽然近年来肺癌逐年攀升的发病率让人望而生畏,但可喜的是,肺癌治疗的有效率也在不断上升。


美国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依据病理分型来治疗肺癌,有效率大约只有25%到30%。到本世纪初,随着化疗药物的进步,治疗有效率提升到45%至50%。到2010年前后,随着靶向治疗的应用,肺癌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0%到80%。


而且研究发现,亚裔人群与其他人群相比,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更强,也就是说靶向药物对亚裔人群更有效。


陆舜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如果把化疗比作集束炸弹,那除了目标物本身,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其他东西也会被连带打击;而精确导弹只打击目标,不会影响周围,这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让肿瘤内科医生在治疗时又多了一种武器,就像拳击手,只用一只手打击肿瘤可能力量不够强大,而现在,医生可以用靶向疗法与化疗打“组合拳”。


靶向治疗为什么能够如此精准?陆舜进一步予以说明:肿瘤好比一辆在身体里横冲直撞的“无轨列车”,驱动基因就是这辆车的引擎。现在已经被医学家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主要有:EGFR、K-ras、HER2、ALK融合基因等等。找到这些基因,再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就能有效控制肿瘤这辆无轨电车的“引擎”。如果找不到引擎,这辆无轨电车就会一直开下去,化疗等方法只能让它开得慢一点而已。


“靶向治疗也并不是万能的。”陆舜强调,“进行靶向治疗前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如果你体内不存在这种基因,就盲目用药,那非但无益,还会有毒,更会浪费时间与金钱。”


陆舜提醒,肿瘤细胞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细胞,它会不停地逃避人的打击,你要杀灭它,它就会不断变异,这就会导致某一种药物使用时间一长,会出现耐药的现象。因此,基因检测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多次进行。


控制与靶向,未来肿瘤治疗的趋势


上个世纪,人们对肿瘤的治疗策略可以用“寻找和破坏”来概括,找到肿瘤,然后想方设法破坏它、消灭它,为此甚至不惜使用高剂量的化疗,病人往往需要忍受治疗本身带来的痛苦。


“21世纪,我们对待肿瘤的策略应该转变为‘控制与靶向’。”陆舜坦言,自己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


目前在肺腺癌患者中,大概有80%都可以找出体内的癌症驱动基因,针对这些驱动基因,合理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以很好地控制癌症。“将来,随着医学对驱动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应的靶向药物不断问世,像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来治疗肺癌完全有可能。”陆舜认为。


不信任医生,等于捆住了医生的手


在讲座的最后,陆舜袒露了作为一名医者的心声:“希望大家相信医生,相信科学,这个世上没有‘神医’,也没有‘神药’,成功的治疗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而配合的前提就是信任。”


在陆舜看来,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信托关系。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会在无形间捆住医生的手,最终可能会让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


来源 | 哎呀不怕“陈俊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