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重身份下的音乐多元化研究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6-28

多重身份下的音乐多元化研究
贾达群教授——

一位洞悉音乐创作美学规律以及精通音乐结构布局的作曲家;

一位擅长音乐作品分析韬略以及致力于音乐阐释学研究的分析学家。

          河大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韩梅教授主持讲学

2016年6月20日,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贾达群教授以其“音乐结构二元性”(关于创作、演绎、接受对音乐结构的同一性认知探赜)的阐释和德彪西《大海》(印象的抽象表述观念及其新变奏方式和意识流结构)的解读,让河南大学师生们了解到了他的第三重身份:

一位揭示了音乐三度创作特征以及阐明了这些特征与文本结构关系的音乐美学家。

所谓多元化研究,并非是有意打破各学科藩篱而形成多元的形式;相反,贾达群教授的多元化研究是在问题意识驱动下,多元方法论的相互渗透。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活动从创作、表演再到接受各环节均存在着文本结构与音响实现的不确定属性,即音乐结构的二元性。通过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文本结构与听觉结构(审美)以及音乐创作、表演与聆听的同一性三方面的研究,希望不仅能够对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鉴赏研究具有在实践层面上的创造及创新性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艺术形式的这一种类型去探索人对自身的广阔情怀,对大千世界的无限存在的模糊性认知、不确定表述的深度理解,并进一步挖掘其呈现的多元状态和多样方式的可能性。

《乐记》言:“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作曲家物感心动而形于“声”之后,必然要将此“声”跃然纸上,以便演奏家将“谱”再次转化为“声”。然而,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之间并非对等关系。贾达群教授通过对声音的模糊性、声音的平衡、声部或结构强调和结构的模糊性四个方面对此二元性关系进行详尽的阐述,揭示出“声”—“谱”—“声”的关系特征。此外,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作品尤其是纯器乐作品的多解性取决于由“谱”到“声”再到“象”(审美)的多解性,这一特性给音乐审美与阐释带来诸多创造性。贾达群教授以重复的结构意义、速度的结构意义、声响的结构意义和多重结构带来的听觉结构认知四方面展示出“谱”—“声”—“象”(审美)的关系特征。最后,以开放的结构认同和音乐活动链条中的创造性两方面对音乐创作、表演与聆听的同一性进行解读。

 

虽然巴别塔的建立犹如一条鸿沟阻碍着不同语言文化间本质性的交流,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将《道德经》十一章视为解决其存在主义哲学问题的核心,其中包含“存在”与“存在者”两者的概念划分。从纯理论层面看,这一概念划分部分解决了音乐哲学、美学研究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然而,在具体的作品研究实践中,从作曲家形而下形式程序中提炼出创作特征,并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形而上创作观念的研究在国内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尚数凤毛麟角。贾达群教授题为“德彪西:印象的抽象表述观念及其新变奏方式和意识流结构”的讲座让听者领略到了这“凤之毛、麟之角”。

贾达群教授通过对德彪西受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及意识流美学影响而形成的音乐观念的梳理、揣摩与研究,本文从旋律材料的同构性、材料与调性的不同步以及‘意识流’的结构组合等三个方面,对《大海》的作曲技术及曲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对德彪西音乐观念与其音乐创作形式化程序进行对应关照的同时,发现、研究并进而阐释了德彪西独有的新变奏方式和意识流结构。通过这种有目的的研究活动,发现德彪西的这些作曲技术,其作品瞬间产生的那些不一般的结构,与他自身的美学追求和音乐观念息息相关,已经不是传统作曲或曲式学所能涵盖的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且高的层次。感悟德彪西的音乐语言,欣赏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色彩及音响流动就如同人的意识一样,不需要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场景。德彪西的音乐就是要表达瞬间的感受,光怪陆离、变化万千。在他的音乐中,音乐形式是开放的,结构样式也是多变的。尽管如此,其内在有一种力量将万变的乐思和感受牢牢地控制住,这种力量就是旋律材料的同构性及多重结构的对位关系。

两场讲座过后,不同专业的师生根据自身专业和研究兴趣提出诸多问题。比如,“大西方”概念下的创作技法并不能囊括地域的差异,如何看待法国与德奥作曲技法的不同?又如,德彪西看似零碎的音乐存在着一种凝聚力,这与散文中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否相似?中国作曲家是否应当从中国的散文和诗歌中获取一些创作因素?再如,如何把握不同风格的舞蹈音乐,尤其是古代舞蹈音乐?对后现代音乐的有什么看法?等等。贾达群教授耐心解答了上述问题。

时间总是相对的。一天的讲座让河南大学师生以及从郑州、商丘、安阳、洛阳闻讯而至的求知者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但由于时间关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韩梅副院长不得不打断师生们热情的提问。最后,韩副院长对贾达群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的同时,希望贾达群教授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莅临河南大学。

我们热切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领导和部分师生合影

乐以载道思辨学人
贾达群教授学术巡讲沈阳音乐学院站侧记

文/陈俪月


2016年6月16日,我国著名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贾达群教授莅临沈阳音乐学院,为作曲系全体师生开展了一场具有深刻学术理论内容及多元分析思维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为贾达群教授2016年全国音乐院校学术巡讲“作曲与分析的诗学策略”系列讲座之一。共分为“理论篇”与实际“分析篇”。前者主要内容是“音乐作品存在的特殊(高级)方式——结构对位”;后者则以“音乐的观念及其形式化程序之二——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为题。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刘晖教授主持了讲座

上半场关于“音乐作品存在的特殊(高级)方式——结构对位”是近年来学术界音乐分析领域颇受关注和学习的话题,贾达群教授对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并为此提出了理论化的高度概括及系统性的总结。这一提法最早可见他在2006年《音乐研究》,发表题为《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及技法》的文章。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理论研究报告,后在《结构诗学》专著中进一步阐述。这一次贾达群教授又与大家分享了他潜心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他强调“对位”提法既是借鉴了西方复调的术语,研究模式正应该以开放的视野从多声部、多元素、多结构的思维方式探究、比较音乐中存在的结构对位现象。讲座中以巴赫《二部创意曲》No.3、理查·斯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卢托斯拉夫斯基《二重协奏曲》、威伯恩《五首歌曲之一》、瓦雷兹《多棱镜》等大量谱例说明“结构对位”中有关结构类型及层级的相互关系,并细致介绍了不同结构元素表现在“体结构”与“层结构”之间的区别运用、以及作品中存在的“结构对位类型”和“体对位类型”等不同现象。最后关于多重结构与音乐整体性关系的总结使大家引发了思考,音乐因为具有多重性使其意义多样化,而认识到音乐的多义性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音乐。

下半场对“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的分析,贾达群教授以巴托克《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为例,通过巴托克最主要的两个创作技术手段:对称的轴心体系及不对称的黄金比例,谈及了民间音乐中的调式及调性、音程及和弦构造特点的认知问题,并进一步揭示了巴托克作品中个性化形式特征的音乐体现和其具有的艺术魅力。他指出创作的关键要着眼于处理主题的手法并与之相互转换的能力,巴托克的两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和被赋予的创造性的设计是音乐观念与形式化的完美结合和高级体现。

作曲系师生在此次讲座聆听中受益匪浅,并有感于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情。贾达群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学术魅力。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其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经验和思辨能力通过这次讲座也为我们引发了深深的思考,成为年轻学者们学习的风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