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家长沟通,千万别犯这5种错

 竹琴舞叶 2016-07-01

与家长进行沟通、接触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家校沟通行之有效,真正成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大量实践证明,在与家长接触中只有把握分寸,慎言慎行,才能促进家校之间的和谐沟通。

一、慎因学生错误归罪家长

【案例】

小为是个聪明的孩子,可经常上课不专心,作业马虎,因此免不了受到林老师的批评。这天语文课上,正好学《三打白骨精》,又受到老师批评的小为便在书上画了个白骨精,旁边还写上了林老师的大名。林老师发现后,顿时火冒三丈。“上课一心两用,还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真是太不像话了。前天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听得很认真,唯独你爸爸边听边看报纸,还接了几次电话。现在看来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林老师的话仿佛利刃,一下子刺痛了小为的自尊心,“犯错误的是我,凭什么扯上我爸,你有什么资格说我爸,你这是侮辱他!”情绪激动的小为大声地反驳起来,场面有些失控。林老师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竟然产生这么大的反应,很后悔。事后,她找来小为的爸爸,当着小为的面真诚地道了歉。小为爸爸通情达理,反而为儿子的不懂事抱歉,还让小为承认了错误。事情虽然顺利解决,可林老师一想起自己的失言就会涌起一丝愧疚。

【启示】

教师要学会把控自己的情绪,慎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归罪于家长,更不能将教育学生过程中产生的不悦转移到家长身上。不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影响教育效果。

学生需要尊重,家长更需要尊重,正如古语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对家长的尊重必将会换来家长的真诚相待。

二、慎借家长施高压

【案例】

这是一堂数学课,王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可小天却心不在焉,玩尺子、折纸飞机,毫不顾及老师提醒的目光。下课后,王老师找小天谈话,可他不以为然:“你讲的我已经听懂了,干嘛还要听呀?我又没影响你上课。”这无所谓的样子一下子把王老师惹火了:“好,我说的不听,那请你爸爸来。让他看看你到底有没有错。”“哼,又拿我爸威胁我。来就来,我不怕!”小天强硬的语气让王老师忍无可忍,“看来你根本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你爸不来还真不行!”她毫不犹豫地拨通了电话。半个小时后,小天爸爸赶到了学校,王老师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此时的小天已经冷静下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着爸爸的面向老师道歉。小天爸爸也不住地向王老师说抱歉,表示回去后一定会好好教育儿子。

【启示】

王老师通过与家长沟通解决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表面上行之有效,可细细思量却不够妥当。一方面,这种用家长施压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教师缺乏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家长的到来给孩子的心理徒增了一定压力,容易引发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师生关系,同时也影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三、慎把家长当助教

【案例】

“昨天晚上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有打印学生作文的作业,而且一定要周一交。每次打印作文是最让我头疼的,不但要彩色打印,还最好能设计花样。说实在的,这种单纯布置给家长完成的作业,非常让人头疼,也令人费解。这样的打印稿,对孩子有意义吗?最后挂在墙上,是比拼家长们的能力吗?多么希望老师能真正从培养孩子能力出发布置一些实实在在的作业,少一些华而不实、徒有虚名的任务,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也解放了家长。”这是一封家长来信,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家长的过分依赖。

照理说上学是孩子的事,可事实上很多家长却成了助教。除了每天需要逐项检查孩子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并签字外,还经常得协助孩子完成设计小报、制作学具、打印作文等实践作业。有家长曾无比困惑地表示:“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父母管,可现在我一天不管孩子学习都不行了?”

【启示】

家长为孩子的作业把关、签字,协助孩子完成一些实践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孩子的责任心,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家长过度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但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也会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弊大于利。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但应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而是密切配合,共同协作。要想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得摆正家长的位置,把握一个“适度”原则,切忌过分依赖。

四、慎把家长当密友

【案例】

小张老师是个“80后”,工作充满了干劲,心里装的全是自己那帮孩子。她经常与家长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博客等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与那些年龄相仿的妈妈们熟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双休日,要么一起逛街购物,要么一起健身休闲,要么带着孩子郊外踏青,处得相当融洽。因为与家长多了一份熟悉、亲近,平日里她自然而然对这几个孩子多了几分关照、呵护。别的家长察觉到她对这些孩子的特殊照顾,了解到她与几位家长走得较近,都颇有微词。有的说她收受家长的礼金,有的说她购物时总由家长付钱,有的还说她在评选“三好生”时有失公正,偏向喜欢的孩子。听闻这些闲言碎语,小张老师百口莫辩,在感到委屈的同时也后悔自己没有与家长保持适当的距离。

【启示】

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才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家长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将有些家长拒之千里之外,漠然处之,也不能和个别家长走得太近,套近乎、拉关系,否则会影响教育教学中的公平公正,也会让其他家长产生误解。

与家长打交道,贵在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只要心系学生,坦诚相待,必将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五、慎用家长资源

【案例】

王老师是一名班主任,她的班上有四十多个学生,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律师、警察、大学老师,也有商人、普通工人。有了这些宝贵的家长资源,生活中的王老师拥有不少便利: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检查,与当医生的家长一联系,立马预约好专家;想要买件电器,与在商场当部门主管的家长一说,享受到了最低价;自己家的电脑出了问题,在网络公司上班的家长主动上门服务……凡是王老师需要帮忙的事,家长们都非常热心。而面对家长们的热情,王老师也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她觉得作为孩子的老师,在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情况下,适当地麻烦一下家长,请他们帮一些忙,算不上什么大事,甚至有些理所当然。

【启示】

这个案例中,王老师利用家长资源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其实是触犯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影响了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家长来自各个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但这些家长资源,应从“一切为了儿童的成长”出发,合理使用,而不是为自己谋利。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在与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审慎规范自己的言行,正确合理地发挥家长的作用,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顾利华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责任编辑:卞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