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自然接触,就像需要睡觉一样。

 成功属于俊 2016-07-02



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本性。人只要走进自然,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的基因就会被催化。而大自然也一直扮演着人类最好的导师。


试想, 人类的衣、食、住、行,有多少创意来源于大自然?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我们制造出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研究蝙蝠飞行的秘密,我们创造出雷达;依据鸡蛋“薄壳结构”的特点,我们设计出许多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模仿大袋鼠,我们造出会跳跃的越野车.....大自然是人类灵感和智慧的源泉孩子更是应该多跟自然接触,在大自然中成长。


然而近些年,“自然缺失症”的现场频频被提起它是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指示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




诚然,随着农村城市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孩子们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探索世界,感官也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手机、IPAD等的视觉单一使用上,其他感官退化。这种过于便利的方式,虽然带来了不少好处,却也使孩子逐渐的失去了主动探寻外界的激情,变成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也越来越单薄。


其实,对孩子而言,知识的重要性远比不上真实的感受。遗憾的是,渴望孩子成功的中国家长们,总是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却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禾苗,吃过猪肉却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认不出飞鸟走兽……更没有意识到,孩子活在巨大的虚拟生活中,就像需要吃饭、睡觉一样,孩子急需接触自然




首先,对孩子来说,自然是蕴含无数新奇和惊喜的宝藏,一片初生的嫩叶,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崎岖不平的田间小路,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等,都在给孩子展示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中虚拟的世界。


其次,自然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邻里的孩子的创伤;赋予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观察到环境中他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正如作家蕾切尔·卡森所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换个角度讲,孩子成熟心智的发展就是通过感官和知觉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思维上形成整合、认知、判断、推理而建立的。如果孩子们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不仅如此,人对自然的需求,深刻在基因中,毕竟,人类与森林、山洞相伴了几百万年岁月,而与楼宇、钢铁一起,才不过千年而已。我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场巨大的实验中,成为第一代在没有和自然世界进行有意义接触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人呢?




领孩子到自然中是父母的责任。


有些父母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丰富的自然知识,没有信心带孩子去探索自然,来自台湾的自然观察达人黄一峰认为,父母需要做的是更多地创造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面对孩子的满天疑问,多引导,多鼓励孩子去观察,去尝试。不要着急否定孩子的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用包容和肯定让孩子在自然的接触和探险中,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引导孩子接触自然,也许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即便生活在城市,我们仍然有很多可以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机会。城市生活并不缺乏自然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能看到童年、少年的自己,或者对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作者:黄一峰,台湾金鼎奖最佳美术编辑、最佳图书双料得主; 2016年作品《鸟类不简单》再度获得最佳图书奖;创立自然野趣 NATURE FUN 自然教育机构,著有《雨林野疯狂》《自然野趣D.I.Y.》《自然观察达人养成术》《鸟类不简单》等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