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中让耳朵怀孕的音乐,你可懂得?

 青梅煮茶 2016-07-0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音乐曲式

 


《诗经》中的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将不同声调的《风》《雅》《颂》作适当配合,足以构成一大套乐。《风》《雅》都以重复,即叠韵、叠章,为其曲式的特色。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风》的重复曲调多属简单重复,这样可以巩固和增强曲调基本形象的鲜明度而解决音乐记忆的困难。


如著名的《秦风·蒹葭》,三段曲调层层叠韵,只有极少的形容变动,但是朦胧的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凸显,所谓'伊人'她的不坐实、她的飘浮不定、她的幻象从生,无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引人以遐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小雅》的音乐曲式渐进为'否定式(对比)重复。'此足以解决基本形象因简单而过度重复所造成音乐听觉上'失去注意'的惰性问题。《大雅》更进为'再现式重复”,此则使基本形象在新层次获得更大生机。


如《小雅》中的《鹿鸣》,虽然也是的三段曲式叠韵,但是重复的痕迹明显弱于《风》。曲式在重复叠唱中增加变化,有张有弛,把一场鼓瑟吹笙、嘉朋满座的盛筵的歌舞升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行周。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嘉乐嘉宾之心。


作为《诗经》中诗歌最大的特点,叠章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篇三章九句,只变动了六个词,叠章的运用不但表达了诗人或者歌者对采葛女子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并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更表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


叠章叠韵的运用,在《诗经》之后的诗歌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扬。比如汉代的乐府诗中的《采莲》,就很好的借鉴了《诗经》中的叠章手法,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更把采莲人采莲时的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表现的生气勃勃。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


如'蒹葭'就是双声,“窈窕'是叠韵。如《诗经》的名篇《有女同车》“将将'(叠字)形容美女的佩玉随车的颠簸而铿锵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琼琚'(叠韵)表现了淑女的美丽,再加上'颜如舜华','颜如舜英'的美好比喻,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使美女齐姜的婀娜姿态栩栩如生。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乐'与'德'


'乐'和'诗'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但体现'乐'和'诗'两个美学概念的融合,也在多处表达体现了'乐'与'德'两个哲学概念的不可分离。


中国美学强调旷性怡情,画、诗、乐、舞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十分强调美与德、情与理的融合和统一。在《诗经》中就体现了'乐以歌德'、'乐以安德'的思想。


《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吴公子札对'周乐'的美学评论,涉及到了《诗经》中几乎风雅颂中的所有的部分,通篇都是'美哉'这样的溢美之辞,但是赞美的都是音乐所歌颂的君王的功德。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中,'美声'、'美色、'美辞'都要和'美德'紧密联系,才算是至美。


《诗经》与古乐器


《诗经》中的诗句本身不但是歌词,更记载了很多古代乐器。那时候的诗,事实上是歌谣。歌谣分随口唱的'徒歌'和随着乐器唱的'乐歌'。当时的音乐家叫乐工,他们搜集这些'徒歌'和'乐歌',编成唱本。后来乐谱散失了,只剩下歌词了。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共有32种。其中打击乐器提到了:鼓、鼛、贲、应、田、县鼓、鞉、磬、钟、钲、镛、缶、柷、圉;弦拨乐器提到了琴和瑟;吹奏乐器有笙、簧、龠、籥、筦、篪、管、箫、埙;另外,其他的《诗经》中提到的乐器还有:簴、虡、枞、业、崇牙、树羽。


《诗经》中提及最多的乐器之一是古琴。古琴,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郑风·女曰鸡鸣》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都提及了古琴。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园林,甚至盆景都讲求'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诗经》中大量诗句中提到了都琴,说明这种乐器当时使用的普遍。春秋战国时,著名琴家和琴曲已经很多。除了古琴以外,《诗经·小雅·鹿鸣》中有'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提及了瑟、笙、簧,等各种乐器;《邶风·简兮》中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提及了排萧,等等。


在《诗经》的年代,琴瑟钟鼓十分昂贵,是只有贵族才可拥有的高雅乐器,但是并非只有诸侯、士大夫可以用礼乐,一般平民其实也可以作乐。这可以从《诗经》中涉及乐器的诗篇所具有的宽广的社会阶层跨度看出来。


在《国风》中提到的乐器包括:鼓、钟、缶、琴、瑟、簧、龠。这些乐器相对低廉,而上文提到的其他贵重乐器,大都只出现在《雅》和《颂》中的歌颂功德的篇章中。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