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才能浅出:语言背后的心理学

 JeanneZhou 2016-07-03

语言是最基本的生存工具,为什么有人总能够妙语连珠?有人却絮叨乏味?一样的剧本,赵本山演出来听众笑得前仰后合,普通人演出来甚至不能逗人笑。秘诀在哪里呢?

多数人都根据自己表达的习惯来组织语言,却极少有人从受众的接受与处理的角度去组织语言。沟通的过程是一个能量互动的过程,信息表达者在表达过程中要能够有效调动脑、心、腹三方面的能量,合成一个集语意语境、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于一体的综合信号。而倾听者同样需要调动调动脑、心、腹三方面的能量,去接收和解读这一综合信号。

以讲故事为例,用故事的形式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最普遍的形式,讲故事也是讲师的基本功。同样的故事,会讲的人把很平淡的故事也能讲得幽默风趣、生动迷人,不会讲的人把很有趣的故事也讲得索然无味。这又是为什么呢?如何编排一个故事才能给受众有血有肉的感觉?又如何调用全身心的能量去讲好一个故事?

好故事能用语言激活受众大脑的各个区域,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意识脑喜欢剧情的曲折,就像侦探一样,总想搞清问题的真相,探究情节的冲突和意义,推敲前后的逻辑的合理性。潜意识脑则不同,似乎更喜欢生动的画面,情感和细节的表达,更容易陶醉其中,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让意识脑满意,又能用生动具体的画面、真情实感的体验给潜意识一个美好的体验,最后要让受众能从中品味出某种精神或寓意。

不少人把故事讲得干巴巴是因为在讲述的过程中急于交代事情的发展,而忽视了受众潜意识对画面和情感需要。原来,好故事是逻辑线和闪光点的结合。

他冒着瓢泼大雨,猫着泥泞艰难地顶风前行,雨水混着泪水顺脸颊流到嘴里,咸咸的泪水滋味激起他内心更强烈怨恨

这段话,语意上在一个人在冒雨行走,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他艰难行走的身影,脑海里有一个人形只影单在疾风暴雨中挣扎的图景,细节上能“看到”他在流泪,情感上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怨恨的情绪。

中标为黑体的字要加重、拉长、有力量地读,人们就能感受到讲故事人的情感强度和内在动能。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要匹配好,比如,讲故事人可以用用肢体语言表现语境中的很多场景,诸如“瓢泼的大雨”、“猫着腰”、“艰难地顶风前行”、“泪水顺脸颊流淌”等等,都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整个过程中讲故事人的眼神和受众的连接、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连嘴巴的形状也能表达出内心的力量。

表达要有魅力,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毕竟人的大脑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有机体,每个部分都对不同的刺激信息有偏好,要抓住学员全部注意力,就要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

今晚八点的微课将详解课堂上的表达。参与方式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