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CP&NCF 2016|冠心病介入论坛: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手术技巧

 曹娥江 2016-07-03

CCCP&NCF 2016现场报道

   中国,沈阳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由于其手术成功率低、再狭窄率高、分支血管阻塞可能性大、临床预后不理想等原因,一直被认为极具挑战性,与之相关的术式研究也是学界始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本次大会的冠心病介入论坛左主干分叉病变专场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及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分别就分叉病变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及相关的手术技巧等内容为与会医师进行了详细讲解。《门诊》杂志为您带来两位教授精彩的演讲内容。


杨跃进:左主干、分叉病变处理策略的最新进展

杨跃进教授表示,冠脉搭桥术(CABG)曾被认为是左主干病变治疗的“金标准”,但随着PCI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一定条件下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临床公认,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原则是为患者选择最安全的治疗方式(根据SYNTAXⅡ等评分工具支持下,由心脏团队为患者推荐选择PCI or CABG)。由于LM-LAD开口病变属于分叉病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病变的治疗应按照分叉病变来处理。LM-LAD开口病变的理想治疗是覆盖至左主干,必要时于边支植入支架,最后行对吻扩张。对大角度分叉病变以及IVUS证实左主干远段无斑块者,单纯LAD开口水平植入支架也可以接受。


临床上对于分叉病变的支架植入技术可分为简单策略和复杂策略。简单策略指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而复杂策略是指在行PCI前就决定在主支和分支血管内同时植入支架的技术,即双支架植入术。针对双支架技术,具体术式选择包括DK-Crush、Culottes、SKS、Provisional T及TAP技术等。ARTS Ⅱ等研究发现,分叉病变在多支血管病变中高达45%,左主干病变中约65%以上涉及左主干末端分叉的处理。因此杨跃进教授指出,分支血管较大或分支血管开口处有显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应行双支架植入术,以实现病变的完全覆盖。 


杨跃进教授强调,分叉病变血管间角度是影响导丝进入标志血管成功率、球囊通过及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开口斑块移行、嵴移位等现象的重要因素。目前一般将<70°的分叉病变称为小角度分差病变,而将>70°的分叉病变称为大角度分叉病变。小角度分叉病变导丝进入,球囊及支架通过一般较为容易,但易于出现斑块移行及嵴移位从而导致边支开口受累。而对于大角度分叉病变,导丝进入、球囊及支架通过较为困难,但不易出现斑块移行及嵴移位。同时,大角度病变如存在钙化也是旋磨治疗的禁忌证,临床上应谨慎处理。


最后,杨跃进教授表示,在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如何进行后扩张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研究认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后分支血管晚期丢失的明显减少,是由于有着更好的支架贴壁和药物释放。支架膨胀不良是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可以修正支架变形,并保证更优化的支架覆盖。但在应用Crush技术时,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是必须步骤。对于三分叉病变,预扩张比后扩张更为重要。目前临床普遍认为,非严重钙化或长病变(>5 mm)的边支血管则不需要预扩张。



陈绍良:复杂分叉病变判断对PCI策略的影响


陈绍良教授首先向与会医师介绍了冠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形成原因。病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主要位于分叉近段,但分叉隆突极少累及。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考虑,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于血管分叉处和血管弯曲处,除内皮功能紊乱的原因外,与血流动力学中湍流的形成也有关。过多的压力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内皮粘附分子在内皮层的表达增加,促进内皮下单核细胞的迁移。这些粘附分子也同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增强。随着病变的进展,血流剪切力的突然变化会导致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以至堵塞性斑块形成。对分叉病变粥样斑块分布特点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分叉病变粥样斑块多位于血流分流器(嵴)对侧壁的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开口处,而嵴部极少有斑块分布。以往常常认为主支血管扩张或置入支架后边支血管受累的原因是斑块移行,现在多认为嵴移位或重构才是边支开口受累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结论,陈绍良教授表示临床实践中对于分叉病变具体采取何种治疗策略,要考虑各项综合因素:包括解剖因素(是否左主干病变、斑块可能移动、主支和分支的成角角度、分叉的解剖动态变化)、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分叉病变的量化评价、血流储备分数等。通常根据冠脉分叉处的斑块解剖形态、斑块在冠脉分叉处的分布情况,将分叉病变进行分型,以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类方法中,Medina法的应用比较广泛。Medina法将分叉病变的血管分为主支血管分叉近段、主支血管分叉远段和分支血管段。主支血管分叉前段包括植入支架段和其近端5 mm段,主支血管分叉后段和分支血管段分别包括植入支架段和其远端5 mm段。按照主支血管近端、主支血管远端和分支血管的顺序,根据管腔狭窄是否≥50%,指定病变为1或0,并以逗号隔开:1表示有明显狭窄存在,0表示没有。


通常分叉病变越复杂患者预后越差。而临床实践中并不是所有分叉病变都属于复杂分叉病变。复杂分叉病变的定义需满足两个要求,即分支血管的直径大于0.65 mm,Medina分型都属于真性分叉病变。具体内容即Medina分型1,1,1/0,1,1;分支狭窄程度≥2.5 mm‘’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且分支狭窄程度≥70% or 90%)或无左主干远端分叉;分支病变长度≥10 mm。陈绍良教授表示,根据分叉病变复杂程度的不同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术式选择(图1)。

图1. Medina分型1,1,1/0,1,1术式选择  

最后,陈绍良教授分享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团队开展的临床研究。根据该标准入选了1550例接受PCI治疗患者随访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复杂分叉病变的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靶病变部位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以及整体MACE事件相比单一分叉病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图2),在此后开展的3660例患者研究中也验证了相应的结果。

图2. 1550例患者随访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