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我没走出舒适区,我到现在还是个学生”:22岁,他在想什么?(十二)

 昵称535749 2016-07-04
“如果我没走出舒适区,我到现在还是个学生” | 22岁,他在想什么?(十二)

城市 城市

“如果我没走出舒适区,我到现在还是个学生” | 22岁,他在想什么?(十二)

温欣语 温欣语 2 小时前


大学还没过一半,他的第三个公司已经融到了天使轮投资。

编者按:我们已经于 6 月 20 日发布“好奇心大调查之大学生系列”,我们将会用数十篇文章探讨大学生的消费、爱情、工作、迷惘以及他们对虚拟世界的态度。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是我们采访的 50 位同学的独立故事。这是第十二位,他从高中就开始创业。

“上了大学后,觉得大学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吗?”

“比想象中翘了更多的课,这学期大概翘了百分之八九十。(笑)”

孔庆勋是暨南大学大二的学生,学的是市场营销,选这个专业并不是因为纯粹的热爱,而是因为容易翘课来专心创业。

孔庆勋高中创业失败过,虽然知道自己大学还会尝试下去,但没想到大学还没读一半,已经建了自己的第三个公司,这次还拿到了天使投资,感觉像搭了一辆创业的高速快车。

他家在辽宁锦州,“到广州上学,我感觉到了创业圈里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找到一些需求,就觉得这事能成,所以就建了这个公司。”

让他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还得从微信群说起,如果你现在打开孔庆勋的微信界面,你会看到上百个创业微信群,当然他不会每个都点开看,但有 7 个群他会特别留意,因为这 7 个是他在去年 6 月份左右建立的,那个时候微信群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

他的初衷是建立一个青年创业者的社群,入群条件必须是 90 后或者 00 后,很快这7 个群就积累了 1500 个人,每个群有 2、300 个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的管理方式是偶尔在群里分享有价值的文章和信息,群里面可以讨论一些合作内容。

闲下来的时候,孔庆勋喜欢潜水

不过,最近他有点失望,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多来大家的微信群越来越多,交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社群的头一批人可能在消失”。

虽然微信群不尽人意,但这个平台还是给了他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创业 idea,“我在创业社群里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都是创业者,然后就发现他们需要工商,像财税这样的法律服务,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平台连接创业公司和服务商。"

创业这件事总是开始做了之后才发现困难重重,去年年底建的公司,今年 4 月就几乎宣布夭折,但要坚持这四个月,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学校在珠海,公司在广州,孔庆勋整个上学期基本就是两头跑,两小时车程,一周一个往返。

作为一个全部由 95 后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在投资者面前不占优势,当然,在资源上也匮乏,不能从投资者那里拿到钱,加上又是一个学生党,回忆起今年上半年那段烧钱又难熬的日子,孔庆勋的语速显然变慢了。建立一个公司,“哪怕没有营业支出,也会有工商比如商标的钱,比如银行固定的收费,什么账户管理费,什么年费,网银费等等…”

对于一个拿到投资的公司来说,这些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每个月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可能也要四位数,” 这个经济压力不小,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 2 点才能入睡,还是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

情况终于在今年四月后有了转机,这一次还是在社群的基础上,孔庆勋看到了新的需求。他带着一个做用户社群的新想法参加广州一个创业沙龙拿到了冠军,同时也得到了投资方认可,于是现在这个公司转向做自媒体,还是针对企业,但现在是帮创业公司找新用户,反馈用户体验,建立和维护用户社群。

孔庆勋被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做分享

除了投资者,孔庆勋还找到了另外一条“生财之道”——给创业公司介绍投资者。距离刚进大学的时候,孔庆勋已经在创业圈积累了大半年的人脉,当他把一家创业公司介绍给了华兴资本,“华兴在帮企业融资的时候,它会拿到一个大概 3% 到 5% 的一个比较大的佣金,然后它在这个佣金里面抽 10% 分给我,把他们对接之后我就不管了。”

这个当“媒人”的活,让孔庆勋在 3 月份拿到了接近一万的抽成,4 月份一万多,五月份更多。

他有时候也会帮餐饮公司做微信上的营销推广,这部分需要花的精力不多,但成功做出一个门店,能有 1-2 万的收入。

虽然这些收入都不是创业者眼中的大钱,也不稳定,但是他也不追求稳定,“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赚钱是一个次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找一些新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没必要让收入变得固定化,像每个月 5000,6000 这样。”

这份不稳定的收入可不是用来看电影或者买衣服的,而是全部投入到他现在的公司里,公司现在还没有盈利,基本是靠补贴在积累粉丝。对于薪水问题,孔庆勋认为,“因为说实话公司是我自己创的,我不能从我的公司里拿工资吧。”

虽然偶尔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孔庆勋在大学期间基本还算是经济独立了,连最开始一个劲反对他创业的父母也松口了,他的父母都是高校老师,进大学时他们给孔庆勋的建议是(毫无意外):“读研读博,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 但孔庆勋很早就知道他可能会让父母失望了,“尤其在体制内做什么公务员、教师,我觉得这些很多人非常喜欢的工作在我看来是没办法接受的,这是一个所谓的叫舒适区,我更希望的是不同的生活。”

但“不同”有时候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的身份认同,孔庆勋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学生,还是创业者。他的很多合作伙伴不知道他是大学生,更不知道他的年龄,“他们很多人先入为主”,所以在他们面前孔庆勋无法真实表达自己;和大学同学在一起时,“分享创业、和互联网相关的话题,他们不感兴趣,要是探讨一些更私密的东西,可能关系还没那么近….真正能够什么都说的,确实没有。”

虽然两种身份都难以认同,但它们还是毫不留情给他施加着双向压力。在学校外,孔庆勋需要面对投资人以及员工的压力,“我不知道什么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现 在跟你讲话算是工作还是生活?我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多媒体联系,这样就太多了,我工作、学习、生活都是混在一起的。”

在学校内,他不能挂科,期末考试前通常是他最焦虑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用文凭,用毕业证去证明自己了,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准备考试还是要浪费我很多时间。”

他其实也可以不选择这条路,按部就班地读书毕业、找工作,有一份稳定的薪水,但他不这么认为:

“你能想象自己毕业后去一家公司上班吗?”

“很难,因为我现在就算靠我自己,收入也超过一些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了。如果我自始至终没有走出那个舒适区,我可能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学生,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我现在接触到的圈子,站的高度可能都和一个普通的学生不一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