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竹笛技巧的南北融合

 宝山寻宝集翠阁 2016-07-06
摘要:中国竹笛艺术是魂丽多姿,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浓厚的历史. 南北派竹笛的演奏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相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竹笛南北派的技巧,以此来说明我们学习接受任何一门技艺,都不应该分什么南北或中西,我们也不能因为南北派风格各异,而各存门户之见,而应当放宽视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继承发扬下来,竹笛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同时融合“北派”的粗犷豪放和“南派”的婉转细腻。把南派、北派技巧有机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完美无派别界限的特点。
关键词:竹笛;南北;融合;技巧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竹笛的历史与文化
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汉至唐时期,中国竹笛在制作与音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邑,折“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称赞好笛子为“柯亭笛”。隋朝时期,中国竹笛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排萧”等名称。至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强盛的唐朝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 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宋至清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并且已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与伴奏,如元代,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与梆子戏等剧种;明清时期,中国竹笛是江南丝竹乐、十番锣鼓与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了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并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流派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二、南北派的代表人物、技法及风格
1.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技法及风格
南派竹笛又称曲笛(亦称昆笛),具有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著名的苏州评弹昆曲也都产生于市民之中,深受普通老百姓好生喜欢),这些都与南方气候地理人文有直接的关系,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山清水秀,因此南方人性情较温和。柔和的语言、单薄而多彩的衣着,舞蹈时不使力气,动作显得自由流畅,因此在吹奏竹笛时就讲究气量的控制,讲究旋律的骨干音以级进为常见,曲调的主要风格曲折婉转,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运指讲究轻盈、灵敏、迅速,要求力度适中。所以曲笛是其主要演奏乐器,小颤音、弹颤音便是细腻、轻盈、灵敏、迅速、华丽的展现,同时虚颤音更是对江南山水的一种呈现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主要是江、浙、闽、粤一代,常用于伴奏昆曲式南方民间乐器合奏.代表曲目有陆春龄演奏的《小放牛》、《鹧鸪飞》;赵松庭演奏的《三五七》以及江先渭的《姑苏行》等乐曲。
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是江南曲笛演奏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国内外听众誉称为”魔笛”.其演奏特点: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涩,有着很高的造诣。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五十年代陆春龄将它改编为笛曲,成为了曲笛代表性的优秀乐曲。该曲以民间板式变奏的原则,将原曲一小节的旋律扩充为两小节,并以细腻的加花手法,使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歌唱性。
江南曲笛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赵松庭,他的曲笛演奏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广泛的戏曲音乐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他的曲笛艺术不仅具有昆曲典雅秀丽的吹奏特点,又有乱弹、高腔热闹、粗犷、活泼、流利的演奏风格。
南派竹笛演奏要求用气平和,富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装饰技巧大都用颤、叠、赠、打连音加华彩、倚音多从上到下,如2-1-----7-6很少运用7-1——5-1的方式,大都用曲笛演奏,讲究音色松、软、脆、稳很少紧、硬、刚、冲.
总之,南方曲笛音乐的一般风格特点为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乐曲情绪顿挫有致,抒情委婉,赋予歌唱性。在演奏上以用气技巧为特长,最有特点的演奏技巧如:气颤音、特长音(循环呼气)、倚音、打音、叠音、三连音、颤音等等。
2.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风格与技法
北派竹笛又称梆笛,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其风格特点音色高亢、明亮、粗犷 、豪放,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在音乐上便有西北民歌(如花儿、信天游、爬山调等)的高亢,东北民歌的激越,河北说唱(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的顿挫有力,北方戏曲(如京剧、梆子、秦腔等)的高昂铿锵,给我们展现出北方整体音乐风格的阳刚之气。因此,运用竹笛的指颤音技法来活现北方的刚劲之气时,就得运用捋颤音、揉颤音、三四度指颤音、波颤音、交击颤音、长颤音、强而有力的剁音和滑音以及丰富多彩的花舌,华丽奔放的花舌飞指等演奏技巧都在北派竹笛演奏中得到独特的运用。代表曲目有冯子存演奏的《喜相逢》、《五梆子》、《挂红灯》;刘管乐演奏的《卖菜》、《荫中鸟》等等,为了表现更为贴切一般以梆笛演奏为主。
北方梆笛演奏艺术的一位代表人物是刘管乐,他的梆笛演奏艺术早年受到冀中地方戏曲“老调梆子”的影响,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刘管乐的梆笛演奏细腻圆润、绚丽多彩,演奏出的乐曲形象生动、亲切感人。
冯子存是北方梆笛演奏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梆笛演奏艺术粗犷朴实,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他的梆笛曲主要是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衔接地带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演奏技法上,他用急促、跳跃的顿音。强劲有力的垛音,乐句尾梢的历音,富有韵味的抹音,华丽奔放的花舌飞指颤音,色彩鲜艳的花舌音等北方梆笛独特技巧,使旋律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梆笛曲《五梆子》就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技巧被巧妙的安排了进去,从而赋予了乐曲粗犷豪放的个性.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
总之,北方梆笛演奏的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常,如顿音、花舌音、历音、垛音、抹音为多。三、竹笛南北派技巧的融合
在中国的竹笛中,北方用的是梆笛,南方用的是曲笛。北方的笛子因受梆子戏的影响形成粗犷、明亮、刚劲的“北派”风格,南方的笛子因受其江南丝竹曲系及昆曲、婺剧等的影响形成秀美、典雅、华丽的“南派”风格。以赵松庭先生为例,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挣脱了“南北各自守,昆乱不同流”的观念束缚,努力融大江南北两派的精华,以北派的气融人南派的韵,特别是将北方的舌吐、花舌及叉口滑音等技巧用于南曲。除此之外,他还吸收了西洋的作曲技法和西洋管乐的演奏技巧,为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要将南北技巧融于一体,做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就要大胆地吸收各门派的吹奏技术。从以下三方面举例说明:
1.气息运用方面:在我国传统的“南、北”二派当中,“南派”演奏家如赵松庭、陆春龄吹奏用气比较均匀平稳,气息震动的频率并不是太高,讲究的是婉转细长,音色要求细腻轻柔。与南派不同的是北派演奏家如冯子存等用气起伏较大,吹奏要求音色饱满,特点是高亢明亮,热情风趣。而南北融合后的竹笛在气息运用上较少运用水平状的气息线条,而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演奏充满歌唱般的激情,假如说南方竹笛演奏大都是平湖秋月的话,那么融合后演奏的气息更像江河波涛光涌。气息运用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气息运用方法,将对竹笛的音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2、手指运用方面:在继承北方传统的运指方法的基础之上要有许多独创之处。在近代,刘森先生是率先用按半孔的方法来演奏半音阶和外国名曲,如《霍拉舞曲》等,他还研究了许多超高音的指法,在独奏曲《牧笛》当中他首次运用了超高音,突破了竹笛现有的音域,把竹笛现有的音域从传统的十六度扩展到十八度,为竹笛演奏、创作现代乐曲和交响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著名竹笛演奏家简广易率先用六孔竹笛演奏了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攻克了竹笛演奏高难度半音的难关。在此曲中,频繁出现的半音阶级进,演奏家吹奏如西洋长笛那样准确无误,为最大限度表现原曲的音乐内涵,多次运用超高音进行演奏。此曲演奏的成功为将来演奏难度更加高的协奏曲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3、运舌方面:吐音应既不象“南派”演奏家那么小巧,也不象“北派”演奏家那样豪放,它的颗粒感极强,尤其在双吐方面,“T”、“K”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均衡性。如点舌音就是一种介于吐与非吐之间的吐音,简广易演奏的《牧民新歌》录音当中可充分体现。
结论
我们学习接受任何一门技艺,都不应该分什么南北或中西,我们也不能因为南北派风格各异,而各存门户之见,而应当放宽视
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继承发扬下来,也要把前人未接触到的外国吹管乐器演奏中的优秀技术合理地学习、借鉴过来,运用到竹笛的演奏上。我们更应当把南派、北派技巧有机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完美无派别界限的特点。 南北派竹笛的演奏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相同之处,两派的呼吸是一致的,要求丹田运气,音色结实、明亮、纯净,不同的是南派吹奏时是缓吸缓吹,北派吹奏时是急吸急吹,北派风格强调力度,所以音色高亢、明亮,而南派风格强调的则是音色的柔和性,因而旋律音色婉转、悠扬,正所谓南柔北刚,各有千秋。
竹笛以后发展的技巧方向,应该同时融合“北派”的粗犷豪放和“南派”的婉转细腻。在竹笛表现力和技巧、演奏姿势中的许多方面突破传统的“南”、“北”二派的局限。如用指尖的持笛手形,大大满足了演奏半音的需要,为六、七孔竹笛演奏外国乐曲以及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演奏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垄断竹笛流派的现状,给中国笛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大发展无疑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注释:
① 赵松庭著.《笛艺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280页.
参考文献:
[1] 耿涛著.《论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音乐.2003年10 月
[2] 阎黎雯著.《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0月第5版
[3] 林克仁、常敦明著.《中国箫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4] 周世波著.中国音乐欣赏丛书《笛箫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胡结续著.《竹笛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 鲍敖法著.《笛子考级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7] 赵松庭著.《笛艺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8] 李纯一著.《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 . 1996年5月.
[9] 李纯一著.《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10月.
[10] 丁毅华著.《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2000年8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