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寅恪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三立。陈寅恪是个典型的官三代、富三代,却既不喜欢奢侈享乐,也不追求香车美女。在国外留学时,他老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很远的路,以致微跛,还曾让初次约会的妻子唐篔心里犯嘀咕。
21919年在哈佛读书时,未婚的陈寅恪曾对吴宓和梅光迪谈起他的“爱情五等论”: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杜丽娘是也。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吴宓日记》)陈寅恪自称所享的是第四等爱情。
337岁才娶媳妇的陈寅恪对吴宓说:“我辈讨老婆不如别人,没什么丢人,学问不如人,这个才丢人。”当然,这是玩笑话。陈寅恪与妻子唐篔一生感情甚笃,在他一生中所有颠沛艰难的时日里,妻子一直守护着他。 41925年,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请来四大导师坐镇:第一位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梁启超;第三位是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既无学位也无著作的陈寅恪。研究院主任吴宓力荐陈寅恪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544岁那年,不修边幅的陈寅恪被清华大学学生戏称为“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也难怪,那时他总是这样出现在教室前的过道上:里面穿着皮袍,外面罩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带着一顶两旁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盖着棉裤,足下登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1934年《清华周刊——欢迎新同学专号》之《教师印象记》) 61944年,陈寅恪在成都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此时,他的右眼已经视网膜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成都电力供应不足,灯光昏暗,又时不时停电,陈寅恪备课与写作都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目光朦胧之中,他竟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 7陈寅恪的学生陈哲三回忆说:“他所会业已死了的文字,拉丁文不必讲,如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中波斯文非常之多,至于英、法、德、俄、日、希腊诸国文更不用说,甚至连匈牙利的马扎儿文也懂。上课时我们常常听不懂,他一写,哦!才知哪是德文,哪是梵文,但要问其音叩其义方始完全了解。” 81945年,陈寅恪手术失败,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重返清华园新林院53号,陈寅恪已是盲人教授。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 9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给研究生讲佛学典籍校勘时,曾说唐人译佛经采用音译,出了很多错误。他举例说,“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在梵文中‘维’是降伏之意,‘摩诘’则是指恶魔,如此说来,王维便是名降伏,字恶魔了。”话引得同学一阵大笑。 报头书法:罗方华 阅读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