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气虚?+中医补气养生+夏季汗多需补气 无汗补血不可缺

 太平时光 2016-07-08

气虚!!什么叫气虚?+中医补气养生夏季汗多需补气 无汗补血不可缺   

气虚!!什么叫气虚?
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病因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临床表现
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治则:补肾固涩。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主方:归脾汤。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中医补气养生:专家教你告别气虚 


平时在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健康状况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一种评断:这个人气色很好,或者是这个人气色不好。那么,气色又是什么东西呢?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气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方面,怎样的气才算是健康的气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的分析吧。
百病生于气中所指的“气”,并非完全是生气的“气”
什么是气?
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气不足
定义:能够维持我们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气的量被称之为标准。气的量出现减少导致不能维持我们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情况下。我们称这时的气的状态为“气不足”,也可以称之为“气虚”。其实很好理解,一个篮球如果里面的气不多了,你会有什么感觉,或是一部手机的电池的电量只剩下一格时,这些情况都很类似我们身体里出现的“气不足”的状态,一切均不能正常,只能勉强维持。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旦由“气不足”发展为“气衰竭”的状态,就说什么都晚了。
常见表现:经常身体劳累,神疲困倦,健忘,抵抗力差,性能力下降。
常见原因:过度的劳累。我们身体对于少量次数的劳累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反复出现的劳累,并且是过度的,那么即使是再充足的气,也会逐渐消耗掉而形成“气不足”的亏虚状态。这里所说的劳累包括体力劳动的身体劳累、脑力劳动的神疲和房事频繁的房劳三大类。悲伤沮丧的情绪也是导致气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看来,悲伤的情绪直接影响生成气的重要脏器——肺给我们提供气的功能,从而导致气不足的状态产生。
同样,恐惧的情绪会导致肾中精气的大量消耗,中医讲“恐伤肾”,常听说很多人会被吓得尿裤子,就是短时间内“气”的大量消耗,导致不能固摄二便而致。现在流行的灵异小说、惊悚小说、鬼故事等的书籍或是Video都是容易造成气不足的物品。
中医支招:现代的社会,想不过度劳累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我们应该想一些办法尽量地来给身体一个缓解劳累的机会,比如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多闭目养神,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可是古人经过千年总结出来的“节能大法”,绝对有帮助;尽量午睡,也尽量晚上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果实在不能保证的话,至少在23:00-1:00之间要睡,缓解疲劳的功效还是很明显的;房事也要适度,不要勉强,已经很累的情况下,再去消耗身体里的宝贵物质,就有点雪上加霜的意味了。
人参是比较好的补气佳品,过去常说“人过四十天过午”,在现代这个高生活压力的年代,其实人过三十就已经“天过午”了,进补应该早点。只要感觉到经常神疲乏力、健忘、抵抗力差,就可以适当服用人参,把切成薄片的人参放入杯中代替茶叶冲泡即可,服参开始时,宜少不宜多,只要身体没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就可以每天递增人参的片数,等到以后感觉到疲劳感不明显后就可以减少服用量或是停服。 
鉴于西洋参的性质偏寒,不太适合亚洲人的体质,笔者不建议大家服用西洋参,还是应以长白参或是高丽参为宜。除人参外,像干红枣、桂圆、羊肉,薏米、莲子等等都可以适当地服用,原则上讲只要是食物就都有补气的作用,只不过是补气的程度大还是小而已。
也可以适当地练习一下简单的内功来帮助我们身体里的气的固摄。
a、睡觉时或平时有时间时,将手掌放在肚脐下正中气海穴(丹田)的位置、气海定和手掌相接触后,会自然产生热量来帮助温煦我们身体里的气海:
b、无论平时站着还是走着,坐着,试收缩肛门并提升,使腰骶部有憋胀感,然后舌尖抵住上颚,这个动作很简单,但它却可以贯通中医中很重要的任督二眯,让我们的气消耗减少,供应增多,叶间稍长,就能够感觉出来了。
气虚多汗应用中医调理益气补气
夏季出汗很正常,但是汗多,尤其是长期汗多,动不动就出汗,就不正常了。中医指出,夏季汗多或是气虚所致,因而,要注意益气补气,调理气虚症状。
夏季出汗,主要是为了正常调节人体体温,但出汗过多或者动辄就出汗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比如,人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一些老年人出汗后还常常伴有头晕、气短、食欲不振、困顿疲惫等症状。
中医认为,动辄出汗多为气虚,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所致。“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多最易伤津耗气,尤其对于身体较虚弱或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过多出汗很容易降低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导致着凉感冒,进而引发关节、肠胃不适等。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体育锻炼,起居不规律等这些都是引起气虚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气虚患者还可能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或情绪常处于低谷等问题。这些在中医看来属于亚健康状况,可以通过长期中低强度的锻炼和合理的生活饮食来改善。
举例:白领群体,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工作繁重,压力大,加班到深夜,睡眠欠佳等等,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晕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而且在会遇到汗多、动辄出汗等现象,尤其在夏季,吃饭都会大汗淋漓,一吹空调就会感冒。根据这种现象,可明显看出,这个患者是典型的气虚汗多,由于平时工作劳累,暗耗气血,致使卫气不足,调节汗孔开合的能力下降,以致容易出汗,活动后更为严重。给予益气养阴,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后,患者出汗的症状大大减轻了。
夏季容易出汗是常态,但如果天气凉爽时仍然汗如雨下,或者伴有身体其他系统的不适,就应该用中医药调理了。
要调理气虚引起的多汗应以益气补气为主。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平时建议尝试多喝党参乌鸡汤进行调理。

夏季汗多需补气 无汗补血不可缺  

到了夏季时间,天气闷热潮湿,出汗也成了我们每日必修的功课而这也都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两种人有点怪:一种就是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另一种就是一点汗都没有的,这种情况在西医一般查不出什么问题,而在中医看来: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此话出自清代医学家程文囿所著的《医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类人应该如何调理。
专家介绍,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了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体内的津液易于外泄,因此出现多汗。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得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出汗多了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需要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夏季气虚汗多,可试试胶芪枣汤。阿胶9克,黄芪18克,大枣10枚。水煎黄芪、大枣,水沸1小时后取汤,将阿胶纳入汤药中溶化,服用汤汁,每日1剂。阿胶补血养颜,黄芪、大枣补气生血。
无汗者可试试四红补血粥。红枣12枚,枸杞30克,血糯米50克,红糖30克。将红枣、枸杞、血糯米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粥成时加入红糖调匀。每日1剂,早晚分服,有养肝益血、补肾固精、丰肌润肤的功效。
所以,虽然夏日出汗很正常,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多多了解一些出汗的一些原因以及表现的症状。做到防微杜渐,为我们的健康护航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