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野随笔】?高官卖驴为哪般

 昵称29948441 2016-07-10





高官卖驴为哪般

——寻找回逝去的邻里关系

作者:东山劳野

从前,有一位高官,为了处理好邻里关系,将自己的坐骑卖掉,每天徒步上下班。如今呢,“隔墙如隔山,楼板隔层天”。这是对现代城里人邻里关系的无奈写照。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居住在同一栋楼房,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载。竟然互不相识,谁也不与谁搭腔讲话,有些人来来往往经常碰面,连个招呼也不打。谁家有婚丧嫁娶,谁家有人患病生灾……。似乎与邻居一点关系都没有。

冷漠、生疏、互不关心、互不相助。已经悄然成为当今城里人处理邻里关系的主流。生活富裕了,感情淡薄了。真正应了一句老话:“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回顾从前,大家都过着清贫的日子,住房狭小,道路不宽。但是邻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每天见面打招呼,嘘冷暖。长幼有序,敬老尊亲。谁家做了好吃的,或多或少给邻家送去一些。谁家有了喜事大家一起助兴,甘愿腾出自家的房屋,为喜主招待亲友。谁家遇到困难或有了病人,邻居北舍,全体出动。久而久之形成真正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良好传统。

记得不远的从前,谁家的娃娃宝贝挑食厌食,于是就跑到邻居家喂小孩,邻居拿出好吃的给孩子吃。邻里之间的孩子们大人们互相串门属家常便饭。时间久了,连称谓都混在一起。不管是张家李家,大人孩子,像亲人一样的称呼对方。该喊大爷喊大爷,该喊大妈喊大妈。二哥三嫂叔叔婶婶姑姑姨姨……,外人根本分不出张家李家。多年以后,虽然各奔东西了,见面还是这样亲切的称呼。正可谓,“一朝为邻,终生为亲”啊!

当然,从前也有少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另类邻居。

如今,“同住一栋楼房,多年不曾相识”的现象比比皆是。

按理说,生活富裕了,邻居间距离近了,只隔一层楼板一道墙,亲情应该更浓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生活质量和邻里关系似乎形成反比——日子越好,感情越淡薄。为什么会这样呢?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从现实中去寻找答案。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住宅楼里,都是住了些什么样的人家。

第一种,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小职员,小干部(大官大干部住官邸,没有邻居)。别看这些人职位不高,但本事不小,架子也不小,很多人看不起普通老百姓。尽管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一般不主动和别人来往,每天上班下班,匆匆忙忙,觉得自己好像多么了不起似的,轻易不主动与邻居打招呼。久而久之,邻里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了。

第二种人,中小土豪,中小老板,中小工头,中小商人(大老板,大商人住独栋楼小别墅,也没有邻居)。有些是乡下人进城发了财,有些城里人打拼挣了钱,有的闯黑白两道致了富,买了房置了车。整天趾高气扬、挺胸凹肚,摇头晃脑目空一切,不但瞧不起普通邻居。而且看不上那些当官的。一天到晚显的忙忙碌碌。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邻里关系。

第三种人,青年人、有学问、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或多或少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几乎没有受到过传统的礼仪教育。很多人不懂起码的礼貌。上楼下楼摆弄手机低着个头。不知道什么叫邻里关系。

第四种,普通老百姓,无权无钱的劳动者。有企业职工、商业职员,务工的、做小生意的等等平民阶层。这些人群中的多数年长者,经历过风风雨雨,吃过苦,受过累。珍惜生活,尊重别人。也许这些人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懂得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现代生活中,一个生活小区相当于从前的一个小城镇;一栋楼房差不多相当于从前的一条街道;那么一个单元(楼洞)就相当于从前的大杂院了。业主们来自四面八方。一开始相互之间感到生疏陌生十分正常。(机关大院,工厂宿舍,整体搬迁者不在此例)

由于一栋楼房或者一个单元里,同时居住着上述几类住户,于是就成了邻居。于是就有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其中有那么一两户热心人,懂礼貌的人,爱管“闲事'的人。遇到断电断水啦,主动打电话找物业找维修。楼梯上有烟头废塑料袋了,主动捡起来打扫干净。扶手上有尘土啦,主动擦一擦抹一抹。走廊灯泡不亮了,单元门锁不灵了,该换的换,该修的修……。有了这样的热心人爱管闲事的人,这栋楼或者这个单元,一定是充满生气,干净卫生,邻里和睦。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最能体现邻里住户的素质情操。雪花还在飘落,就有人在楼下扫雪。雪停了,这个楼前干干净净,没有积雪,出行方便。

很可惜,上述情景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小区里并不多见。如果没有保洁工,将会一踏糊涂。楼道脏了没人管,灯不亮了没人问,偶尔停水停电停气,很多住户干等干靠。尤其是某些有身份的人,用机关作风处理邻里关系,你不管我也不管,反正最后得有人管。许多电梯楼的住户,挤在电梯口抢上抢下,从不顾及他人。不管老幼病残,不管孕妇还是座轮椅的……电梯门一开,一窝蜂似的往里冲,有的夹着烟头,有的牵着狗狗,有的大声喧哗,一点素质都没有。

话再说回来,冬天下雪的时候,看看楼前的积雪,看看被豪车碾实了的冰层,基本会知道这个楼里住了些什么样的人。

在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交往,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邻里关系。古语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古代很多仁人君子非常善于处理邻里关系。

“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骑驴上朝或外出。他对驴子很喜欢。杨翥的一位老邻居,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兴。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朝廷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眼看那孩子一听到驴子叫就哭,父母最后还是把这件事和杨翥说了。杨翥听后二话没说,随即就把自己的驴子卖了,从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写到这里,突然感到自己很可笑,还滑稽,很扯淡!

为什么呢?看看野外那一群群的鸟儿,群飞群栖,和睦相处。非洲原野上的野狼豺狗,成群结队,互相帮助……可见以邻为伴乃动物们的天性,与生俱有,本不需要教化训练。

生活在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都知道庄里乡亲相互关照,四邻八舍亲如一家。人类已经进化了好几千年了,这点起码的文明常识恐怕早已融化在血液里,传承在基因里了。

想到这些,先前为写这篇文章而引经据典、查百度、翻书本,圣人云贤者曰等等准备那么多资料纯属多余。

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动物具有的天性,何况人类已经文明进化几千年了,难道禽兽不如吗?

既然出现目前这样的情况,自然有其道理。就说前几十年吧,一场浩劫似的运动,甭说邻里关系,夫妻反目、父子为仇、兄弟两派、亲人为敌……竟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看看眼下,扶起摔倒的老人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可现实又是怎么样呢?吃官私的,被讹钱的……一段时间里,竟然也成了社会热点。

本来还正常的事儿变得不正常了,不正常的事儿成了一股潮流,不正常也就变成正常了。

当前城里人的邻里关系,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异常现象的出现,是不是寓示着将要发生什么变化,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大家一起努力,寻找回正在消逝的邻里亲情吧!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