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建工”·掌上建卒 | NO.11《建卒》第十一期(2002年8月出版)

 houfour 2016-07-10



听当年的编者说......

14年前,本人有幸与宗德新、苏云锋、陈俊和温泉一道,承担第11期《建卒》编辑工作。回想起来,此事于我有两个方面的突出影响:

其一,我于当年申请了电子邮箱jianzu50@163.com,取“院庆50周年建卒特刊”之意,该邮箱我一直使用至今。可以说,我对《建卒》有时刻不忘之情。

第二,该期文章以院庆为主题,使我对学院及规划专业的历史产生极大兴趣。此后,我逐渐一步一步走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道路,直至近来出版《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一书,受到同行的好评和鼓励。可以讲,《建卒》对我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重要启蒙之义。

借此机会,愿《建卒》越办越好!愿母校的发展更加辉煌!

李浩(97级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德慈院士工作室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在我们刚踏进重建工,开始建筑学之旅的时候,互联网还未兴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阅读书籍,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院的图书资料室总是坐满了很多人。刚进学校没多久,每位同学手上都拿到了好几期往届的《建卒》,在那个资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对一名建筑系的新生而言,你会感觉如获珍宝,虽然那只是一本学生刊物,但从中你会感受到一届又一届前辈、学长对建筑的热情、追求与思考,以及“榜样的力量”——杂志上的某幅建筑画、速写,某篇文章或某句话都可能成为一位初学者前进的动力。也正是源于这份特殊的情感,虽说工作室搬家数次,我们手上至今还保存着十余期的《建卒》。那天褚冬竹师兄提醒我们:“三位在一个工作室工作,同时也恰巧都是第11期的编委”,确实很巧,十五年前,我们一定没想到过互联网会发展得那么快,没想过房地产开发浪潮会结束得那么早,同样也没想过后来会一起做“元象”。在将近十年扎根大西南的建筑实践中,过程并不尽如人意,貌似也没能盖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但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引用布正伟先生在第7期《建卒》送给重建工学子的那句话“知深浅方为入门,唯后劲才达成熟。”与大家共勉——愿我们能继续坚持,依旧如当年刚入校的少年,满怀着对建筑的憧憬与理想。

宗德新(96级建筑学)、苏云锋(97级建筑学)、陈俊(97级建筑学)

元象建筑 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宗德新、陈俊也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


还记得2001年的夏末,刚上大三的我被委以建卒副主编时的诚惶诚恐。兴奋的是有幸作为在学院已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刊物的负责人,担心的是本来就身肩繁重的专业课程,是否能够胜任。当时为了扩大影响力,建卒开始从以前的16开版本发展为32开。增加的不仅仅是几厘米的尺寸,从内容形式、版面质量、出版印刷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提升。“过河的卒子,一步步往前走,不犹豫,不后退”,建卒的motto一次次鼓励着小伙伴们:忘不了冒着高温在印刷厂房内与工人师傅挥汗验版的情景,忘不了课程设计通宵达旦地赶完后,在同寝室的酣睡声中还在赶稿的辛劳……建卒的编辑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做好一本杂志不仅需要的是激情,才华,还有对文字工作的高度负责,和一份认真和坚持。

虽然编辑工作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是自己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了不少;在对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者的采访约稿中,我看到了学长对建筑无条件的坚持和热爱;每次的“建卒论坛”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每回主题季的跨年级合作,更是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建卒陪伴了我,深刻地烙印在我成长的轨迹中;我这个无名的小卒,通过建卒得到锻炼和熏陶,也领悟到了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应秉持的信念:积累、创造、交流、传播。

如今,建卒已经从飘着墨香的手捧读物变成传播广泛的电子书。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不变的始终是建卒精神:过河的卒子,一步步往前走,不犹豫,不后退……

温泉(99级建筑学)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重庆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建卒》阅读

《建卒》第十一期

主编:李浩

编委:宗德新、苏云峰、陈俊、温泉

(由于篇幅所限,以下部分文章为节选)


目录

院庆专访张兴国院长  李浩

漫话建筑城规学院教学五十年  余卓群

建筑与教育  李先逵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建设二三事  黄光宇

透视后现代城市现象  马武定

关于新世纪城市特色问题的思考  张继刚

作为犯罪控制的建筑(绪论)NealKumar Katyal著  范宇译

城市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研究——重庆市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概念设计  郭璇

山地街区更新与旧建筑再利用——以中国·重庆·川道拐文觉寺片区为例  杨宇振

社会资本与21世纪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营造  刘俊

高校校前空间及其综合优化  褚冬竹

巴蜀民居局限性探析  肖晓丽

城市休闲方式多元化及其社会学解释  杨震

发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一种新经济模式的城市规划角度探讨  雷诚

旅游社区规划理念在历史民居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宜宾市合江门历史街区城市设计为例  宋志生

从人格结构看Le·Corbusier的审美转型  刘世英

美·建筑·生活  任智劼

自然景观资源开发评价——一种基于GIS平台下景观评价的公共参与方法  吴勇

山地城市滨江路建设研究——重庆渝中半岛滨江路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李海乐

WTO环境下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建立“流动社区”模式的思考  李浩

零度随想  陈俊

关爱老人从社区做起——北京虎坊路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郭亮

BecomingChina: Finding a Design ProcessThat You Can Live In 

J·Matthew Thomas著,温泉译

和你一次真心的交谈  李鑫磊

从丹下健三到安藤忠雄  代林

探寻——卢峰老师访谈录  建筑学97级本科学生

许剑峰老师访谈录  建筑学97级本科学生

访魏皓严老师  建筑学97级本科学生

速写  陈志锋等

第1-10期《建卒》总目录

《建卒》历任编委会成员名单

建筑城规学院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总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