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慧眼识朋友

 虹72 2016-07-10


学会慧眼识朋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往往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他可能比父母更贴心,比爱人更宽容,比子女更了解自己。记得有人说:在三十岁之前,人是为自己活着;在三十岁之后,人是为朋友而活着。虽说的有些失之偏颇,但的确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性。

交友之道,应讲求互相尊重,亲疏随缘。一切好的友谊,往往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灵犀相通。刻意求之的友谊,往往掺杂了功利的成分,那样的朋友,未免有些酸臭味。并且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往往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想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但朋友也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往往会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分辨朋友的好坏,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孔子就是一位交友大师,他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一个好朋友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第一,友直。好的朋友一定是真诚,坦荡,刚正不阿的。他有一种朗朗人格,有一身铮铮铁骨,没有一丝谄媚之色、阿谀之心。他可以在我们怯懦时给予勇气,犹豫时给予果决。朋友的人格可以影响我们的人格,久而久之,我们也就能养成这样的品质。

第二,友谅。好的朋友一定诚实诚恳,不虚伪做作。跟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不必在虚情假意中婉转周旋,我们的心是妥帖安稳、澄净自若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好的朋友见闻广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属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个好的朋友一定要多闻,这是因为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没有报纸新闻、电脑网络,资讯不发达导致大部分消息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结交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朋友。这样,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你作出选择。

总结来说,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是好朋友的三个标准,那有没有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识别出坏朋友,以将其驱逐出朋友队伍呢?
孔子又给我们列出了“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第一,友便辟。这种朋友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见了谁都能给捧得滴溜溜转。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

“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你说什么话,他都会说“太精彩了”;你做什么事,他都会说“太棒了”。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这样的朋友,真是想拒绝也难啊!

我们一定记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大奸臣和,王刚老师把他演绎得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看到精彩处,总不免让人喷饭。他对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千般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怎么样?乾隆皇帝明知和贪赃枉法,却还是离不开他,舍不得治他的罪,为什么?有这种奴才在身边,你就像随时随地都在泡温泉、做足疗一样,特别舒服、痛快。想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怎么舍得把他轰走呢!

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就像鹤顶红、逍遥散、蝎美人一样,让你在快乐中“死去”。

第二,友善柔。这种朋友,当着你的面永远是笑靥如花地满面春风关不住;但在背后却传播谣言,造你的绯闻,侮辱你的智商和人格。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控诉:我的这个朋友长得那么和善,言语那么温和,行为那么体贴,我把他当作闺蜜、哥们儿,跟他掏心窝子。可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谋取私利;还散布我的谣言,传扬我的隐私。当面质问他的时候,他又会矢口否认,装出一副老好人受委屈的样子。

到底他是怎么样的人,这就是在考验我们的眼光和知人论世的能力了。

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重人格”。他既有好的一面,更有坏的一面;虽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双重人格”吧,但都不至于反差如此剧烈。时间长了,这样的人没准就会发展成为“人格分裂”,弄得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了。

《致命ID》《疯院人魔》《机械师》《捉迷藏》等影片,都是探讨人格分裂的经典之作,当然也不能忘了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这些影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病”的流行使人们精神失常的概率大大增加。

第三种,友便佞。这指的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这种人天生就是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义正词严,不由得你不相信。可实际上,除了一张好嘴,他什么也没有。这种人和上面讲的“多闻”有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才实学,虽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

孔夫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当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有了一定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不行,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但是,如果只会见风使舵,没有一点真功夫,那他翻船的几率可就很大了。

总结一下,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得到一时的痛快之后,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应该亲近什么样的朋友,警惕什么样的朋友,现在是昭然若揭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之道,不可不慎。最后,我们还是用夫子的话自我警策一下:

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虽然这段话不是“文言”得特别厉害,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阅读,还是把它翻译一下吧:

孔子说:商人喜欢和说自己好话的人相处,身在高位的人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

所以说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了摆满芳香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便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已经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也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是因为你已经跟臭味融为一体了。

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