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我第一次遭受冷遇,第一次尴尬地“杵”在一个农村妇女面前,第一次尝到平等对话的甜头…… 那是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暑假,我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来到学生小飞家,一个距城区30多里的偏远村庄。小飞家门口,一个中年妇女正专心地挑着簸箕里的花生,我这个陌生人的到来,换来她淡淡的一笑。 尽管那时工作才一年,但凭着满腔热情和软硬兼施,我竟也站稳了讲台,除了这个叫小飞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使出杀手锏——亲自去他家里告黑状,实在不行就劝他转学,他原本就是邻村的借读生。 站在这位体态健壮的中年妇女面前,我还是有些胆颤,“我是小飞的老师,来,来家访”。谁知还未等我说完,她便立刻甩出手里的花生,两眼一瞪,大声喝道:“怎么着,我儿子又找事儿了?”她的这种反应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小飞的调皮家长也知情,告状看来没有作用。 我意识到,不改变战术,一定会无功而返。等我缓过神来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解释道:“大姐,我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也是孩子的班主任,我答应孩子们暑假去各家转一转,顺便多了解一下……” 我反复地解答疑问,直到她确定孩子真的没犯错误时,才请我到屋里坐。真正聊起孩子,特别是聊到孩子擅长短跑时,小飞妈妈来了兴致,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说到尽兴时还抓住我的手,言语中流露出难以名状的自豪感。从孩子擅长跑步谈到她年轻时的辉煌历史,再从儿子光着屁股的趣事聊到现在皮驴似的表现,陈谷子烂芝麻一盘端,直到夕阳西下。 当然,从谈话中我终于理解了她最初令人费解的反应,那只是出于一种被家访的条件反射。小飞妈妈曾多次被叫到学校,原因只有一个,孩子惹事了!谈话中我聊到小飞的聪明与好动,对于从小学就受训数次的孩子,谈缺点自然是轻描淡写,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远远大于教师。 与家长这样交流还真是第一次,虽然农村孩子的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且农忙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可是绝大多数家长是用热忱和淳朴迎接我的到来,小飞妈妈是第一个让我遭受冷遇的人,却也是第一个让我懂得家访真谛的人。 暑假因为要带艺考生,我便在学校宿舍小住几日。谁知,当天晚上小飞就呼朋唤友去我那里蹭饭。学生小军告诉我,我走后,小飞妈妈就在村子里一个劲儿地解释,说我的到访不是儿子又犯错误了,只是因为孩子擅长跑步,家长们也知道了村子里来了一个喜欢家访的戴老师。 最让我吃惊的还是小飞的变化,一个不告状的老师,对他来说多么难得。调皮的他慢慢地在改变,我辅导艺考生美术,不爱画画的他主动做起助理,挤颜料、换水……最让我感到温暖的是,他与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那时我的宿舍在三楼,用水不方便,于是每天给我提水倒水的活被他承包了,谁想抢,他准急眼!不仅如此,我的宿舍门口经常会放些南瓜、萝卜一类的时令蔬菜,多数时候都是他悄悄放下的。当然,他依然会呼朋唤友在我那里蹭饭,一群大小伙子就是那样陪着我走过加班的暑假。 就是那个暑假,尴尬的冷遇开启了我的家访之旅。从此,从教之路再也没有停止家访的脚步,让我学会打开了全面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架起了家校沟通的一座桥。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