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认真阅读文章,完成14~18题。(10分) 老屋的门   老屋,是旧时祖

 少先队员_爱笑 2016-07-12

请认真阅读文章,完成1418题。(10分)

老屋的门

  老屋,是旧时祖上筑建的。若非得追溯而上寻个究竟,大概要觅到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而今先祖已化作尘埃,空余这栋老屋以一种年迈久远的姿态留存。

   本已举家住在城里,为清静求学,我又独自搬了回来。乡下的路虽依旧,人却已不识得几个,我循着桃林和荷塘边的路寻到老屋。侧目便是那扇厚实的漆黑杨槐木门,心忽悠颤动一下,似乎最柔软的深处被触动感觉。门上的黄铜锁俨然锈迹斑斑,很久未动过。开锁的动作有些生硬。轻推门,它带着疲惫的吱声缓缓打开,旧时的光景一幕幕也似旧电影缓缓打开。儿时,我是欢喜推门玩的,人小无力,双手才能推动,推过去又拉回来,乐此不疲。老屋有太多细处皆可轻易触动我的心弦,老屋的门尤甚。这扇门上,载了我太多回忆与感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屋子里满是积灰,我花整日工夫清扫,古旧的家具以及那扇老屋的门。我仔细擦拭着门上垂挂的铜环,直至光芒炫目。我忆起是曾同父亲一起清洗门的,那时他将年幼的我抱起,用胡茬磨蹭脸蛋,然后突然将我整个挂在门环上。我抓紧门环不敢放手,父亲只是扶着我的脚,那时感觉却是很高很怕的样子。母亲放下手中的活儿在屋内笑骂父亲:“孩儿他爹,瞧你的样,快把孩儿放下来。摔着了我可跟你没完。”

  我在老屋院中交错植上兰、桂、竹木,正对着老屋的门。白日里读书写字也恁多出几分悠心。时卧时起,时而冥然静坐默思,似乎隐约听到花草生长的细润声响。有不知哪户人家圈养的白鸽,时常飞来。我在庭院阶前撒下细碎米粒,静看她们轻巧啄食。有星月盛起的夜里,月光似纱,星光似沙,尽数铺洒在老屋院子里。树影斑驳中只淡淡一层,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自我归来后,老屋的门一直没有加锁,终日打开着。我深觉自己在这扇门前的脆弱,似乎打开门,便如打开了心扉。我记得,旧时母亲也惯于让门终日打开。父亲是木工,经常被请去别的庄子做工。父亲若天晚未归,母亲便独立在门口,斜依着老屋的门眺望,母亲通常会保持这样诗意的姿势直到夜深,若父亲仍未归才回屋睡,门便不闩。

  中途只有一个本家的小姑间或造访一次,为我捎些新鲜果蔬之类。她虽辈分算小姑,却只约莫十七岁光景。扎成一束的麻花辫子顺右肩垂到胸前,她惯于用右手的食指纠缠玩耍辫尖,腼腆的样子。她话也少说,只是好奇地四下张望。偶尔翻翻书本听我念几篇自己作的文章,听到悦耳处便憨憨地笑。笑时鼻头会皱皱的,脸上泛出浅显的酒窝,隐约清酿的醇香。直至今日,在我印象中,她是如老屋的门一般质朴的姑娘。

  小姑来时每每会敲门环,铜环敲打在厚实的杨槐木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咚,咚,咚”,仿佛暮鼓晨钟。门面上龟裂绽开的纹路舞动着历练的沧桑。

  打开老屋的门,正南面有一荷塘,我夜里闲时喜欢去看。虽不若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却也是别样的淡雅。月色本不是为荷塘而照,荷塘亦非为月色而生。人生大概从老屋的门里看也是如此矛盾而美丽的吧。我跨过老屋高高的门槛,却依稀感觉是跨过了我的一生。我轻轻阖上门,朝荷塘的方向行去。月下的远山在荷塘上空漂浮的雾霭中一层层隐约淡去。

  我渐渐远离老屋的门。

14.作者本来已经远离了老屋,后来怎么“又独自搬了回来”?(2分)

                                                                     

15.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扇门上,载了我太多回忆与感情。”,仔细阅读全文,文章中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与老屋有关的事情?2分)

                                                                  

16、文章的最后为什么要描述一下老屋前的“荷塘月色”?(2分)

                                                                    

17、“我跨过老屋高高的门槛,却依稀感觉是跨过了我的一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作理解的?(2分)

                                                                 

18、跟老屋有关的事情其实很多,为何作者只抓住老屋的门来凸现主题?(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