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预测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依据是什么?

 魯大師963 2016-07-14

学习和研究易经预测学及其预测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从大处来讲,易经六十四个卦象及其卦象之间的变化,高度抽象地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同时还反映了万事万物之间相联系、相作用、相依存、相转化、相制约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易经预测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依据。当我们学习并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生命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应用这些宇宙规律的知识和技术。很多人总是觉得易经预测学很深奥难学,就是因为缺乏对于宇宙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和尚未建立其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总以过去的一些并不完整或者并不那么正确的知识来套解易经的思想体系,但却往往不合套,所以很难真实的理解易经,甚至误解和曲解易经,更有甚者,甚至干脆就把“易经预测”批为“封建迷信”。

还有人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和思想都是由自己做主的,怎么能够“听天由命”呢?自以为“一切都是由我做主的”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而如果对事物做预测,特别是对人生做预测,那就是“天命论”、“宿命论”,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其实持这样观点的人们自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把自己不能弄明白的事物认为是不可能的、不存在的、不可信的,只相信自己认可的、自以为明白了的、自己看得到的、自己摸得着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却不自知,自以为自己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他们所崇尚的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之理念实际上是“置宇宙自然规律而不顾”的“自以为是”的迷茫和执着而已。真正的要做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先决条件必须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而那些不求真懂,不知如何探索宇宙规律和生命规律,也不知道如何应用规律,自以为自己什么都能自主的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实际上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而他们所批判的“天命论”、“宿命论”,无非仅仅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上来批判“客观唯心主义”而已。然而,“客观唯心主义”所强调的是:“有一个能够主宰一切万事万物的造物主——神(或者叫‘绝对精神’)的存在,一切都是这个‘神’来主宰的,人不可能改变什么,只能听天由命”。但实际上,“易经预测学”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不搭边!“易经预测学”给我们揭示的恰恰就是宇宙本有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易经预测学”明示我们,万事万物以及一切生命在宇宙整体格局中的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来认识和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主动的改变或调控以趋吉避凶?“易经预测学”所强调的是:“在充分认识和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真正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们已经讲到《易经》所反映和揭示的是“宇宙规律”,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总不能总停留在大概念上吧?总得有个具体的说法啊!

要说明“规律”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说:“规律本身无形无相”,但规律的作用却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宇宙万事万物,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和研究,实际上就可以从万事万物之万象中体查出“规律”的痕迹来。

从总体上来讲,宇宙规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总,总规律——道。在老子《道德经》里称其为“道”,易学称其为“无极”,它先天地之生而生,宇宙乃至万事万物的一切根源和能量、智慧都藏于其中,但它却无形无相,佛学称其为“如来藏”,也称“世自在王如来”。它能生成万物、决定万物、作用于万物,当万物现起后,道在物中,物在道中,“道”纯粹自然、恬淡虚无、清净寒凉、忍辱无争,“道”清浊并包、善恶皆容,大道似水。

二、体,整体规律——太极规律。由道所生之“宇宙的胚胎”——宇宙未生之前的“混沌蛋”——“能量团”——古印度哲学称其为“能量汤”,宇宙万事万物的因缘正在酝酿之中,能量团内部的运动和分化的种子开始孕育并等待萌芽,宇宙万事、万物、万象得以形成、现起的最初因缘正在构织。这在《道德》经里称其为“一”——有“道”生出来的“一”,易学称其为“太极”,佛学称其为“法藏比丘”,如来自性”之海开始起波澜,“如来藏”中本有的“识性”——“如来藏识”——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相联系、相感应、相作用、相依存、相转化的“觉、知、对应的本能”——即“如来自性”——“佛性”现起,。

三、种,种规律——阴阳规律。“混沌蛋”内部的能量运动终于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且已经和正在爆发,宇宙始生之初刻,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光”的世界,紧随之出现了现代科学所称的“正、反粒子;正、反电子;正、反物质、中微子”,佛学称其为“法藏比丘修成真果,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成佛、出世之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两大菩萨伴随阿弥陀佛左右”,“如来藏识”演化出“末那识”——“分别识”,“这表达的是佛学“显隐往来,智慧双运”的思想,道德经里称其为“二”,由“一”生出来的“二”,易学里称其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讲,宇宙开始生起正负两类不同特性的物质,易学界称其为“阴、阳两种物质”,宇宙万事万物得以生起的两粒种子已经成形,从此,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开始显现其相状,“阴阳规律”表现其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相拥,对应而统一。

四、类。分类规律——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由“阴阳规律”的作用,宇宙间逐渐演化出了由阴阳两种物质以变化万千的各种不同的组构形式组构而成的万事万物之万象,宇宙万事、万物、万象得以成形,并示现出五大类物质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类,宇宙由此而示现出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道德经里称其为“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二”生出来的“三”继而演化出万事万物。佛学里称其为“十二因缘,万物缘生、缘灭”,“‘末那识’演化出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切生命由此起源。

五、科,分科规律。宇宙万事万物现起之后,虽然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制约着一切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和其结局,但这些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对于广大的普通人群来说,是隐而不显的,人们不容易察觉,而首先被人们发现并研究继而得到较好的掌握的,还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各种种类的具体事物内在的、局部的规律性的表现,人们把这些表现分门别类的进行观察、研究、实验、统计、总结、分析、归纳,从而做出一些相关的理论和结论性的资料,以此同时,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人们还把这些资料归类分成了不同的科目,各个不同的科目所研究的对象和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也就形成了各个分科的局部规律。

六、学,各种学说所推论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各科的局部内在规律基础之上,通过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加上理性的思考和推演,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感性的、直接的、形象的认识中逐渐升华到了理性的认识,以此同时人们逐步建立起了各种分门别类的学说,并总结出了分门别类的事物内在的局部规律,从而研究、发展出了相关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总体来讲,第五和第六层次的规律,统称“科学规律”。

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规律”给我们展示的宇宙及其规律是局部的,是不完整的,我们很难由其一点或一面概其全局,这其实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科学界总是不能理解和承认“阴阳”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原因所在。因为崇尚科学的人们,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的信任和依赖,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趋向于刻板、教条的思维方式,很不容易接受与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方法和理念相违背的另外的知识和技术,已经形成了新的迷信——“科学迷信”。所以很多搞科学的和崇尚科学的人们很难读懂《易经》和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和方法。

所以,学习、研究易经预测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敢于跳出原有的框框套套,敢于打破人们对于科学的迷信,以正信的科学观、人生观、宇宙观、世界观,从“正信的科学”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

微信:yjsswx88或者whbzyh8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