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证之虽证究竟,不失方便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7-16

 

智证之虽证究竟,不失方便

 

  提婆曰:禀明于心,不假外也。

 

  传曰:提婆菩萨,博识强记,才辩绝伦,名震五天,然犹以人不信用其言为忧。天竺有大自在天人,身真金色,高二丈,人有所求,皆如所愿。提婆造庙见之,万众随入,像果瞬视若怒,提婆曰:“神则神矣,何其小哉?正当以威灵感人,智德化物,而假金为躯,玻璃为目以妖世,非所望也。”即梯其肩,凿出目睛。观者疑之曰:“大自在天乃为一小婆罗门所折困耶?”提婆晓人曰:“神明远大,故以近事试我。我得其心,故敢尔也。”于是办供。是夜大自在天降以受之曰:“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然汝供甚美,但乏我所欲。”提婆曰:“神须何物?”大自在天人曰:“我缺左目,能施我乎?”提婆笑,即出自己目与之,愈出而愈不竭,自旦及暮,出目睛数万。神赞曰:“善哉摩衲,真上施也!欲何所求?”提婆曰:“我禀明于心,不假外也。”予尝笑提婆颠倒,既曰禀明于心不假外也,则亦安用求神?欲人信用其言乎?方曰不假于外而求神,如醉夫谓人曰:“吾平生不解饮也。”

 

  提婆菩萨为龙树大师嫡传弟子,曾著《百论》,破当世一切外道及二乘不究竟法,宣扬龙树菩萨的中观义理。在当时的印度,名声很大。提婆菩萨只有一只眼睛,关于他另外一只眼睛是怎么失去的,民间流传的说法很多,《智证传》所引本文也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提婆菩萨喜欢思辨说理,逻辑极其严密清晰,辩才无碍,这得力于他在佛法上圆融无碍的造诣和见地,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当时印度各学派喜欢辩论说理的社会习俗及印欧民族喜欢逻辑思维的习惯影响。中国的禅宗风格于此迥异,提婆菩萨的说理风格也常受到后来一些宗门大师的揶揄与善意地调侃。譬如有学人喜欢言说文字的理论探讨,就被马祖大师说成是“提婆宗”。慧洪觉范禅师也在《智证传》中调侃提婆菩萨不识方便,既然说自己禀明于心,不假外求,又何必去抉天神之目以使人相信自己呢?这不正如同醉汉对人说“我这辈子从来不会饮酒”一样自相矛盾可笑吗?

  其实,觉范师错怪提婆菩萨了!提婆菩萨说“禀明于心,不假外求”者,是说本来究竟之法乃禀明于心,不可向外求得。如《华严》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非离此心而有佛法可得。”至于教化众生,则不无种种方便,不能不珍惜种种善缘,如《大论》中论说若无十种缘,则大师不能说法教化,弟子也不能听法。于此可知,诸佛菩萨在世间,若为教化众生说法,必须随顺众生,具种种方便。若有众生不信,则必使其相信;若具信根,方可为其说法。若不具信根,而为其说法,所说等于白说,如风之聒耳。

  教室里人声鼎沸,老师进来,高声说:“静一静,不要讲话了!”顿时鸦雀无声。

  如果不识方便的人就会说:“你既然要静,不许讲话,你为什么还要讲呢?还要讲这一句:‘静一静,不要讲话了!’”却不知这一句正是方便,若无这一句,则不能得究竟安静也。

  提婆菩萨虽证究竟道,知一切法不从外得,但若不顺从外缘以使人起信,则众生无法教化,又怎能让人知一切法不从外得呢?如此,则菩萨道不行也。故《般若经》曰:“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也不失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