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果投资者能够在投资实践中,建立并完善了基于中长期的“唯心主义”理论,那么也许投资者就能够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战胜市场的方法。 今年一季度的A股市场呈现了主题热点频出,小股票大幅上涨,蓝筹股持续下跌的特点,而部分上市公司也开始配合市场热点转型。估值对故事的依赖度越来越强,而对业绩的依赖度持续下降。市场似乎在用自己的行为,对“理性只会迟到,永远不会缺席”这句话发起了“有力的回击”。 理性和非理性其实只是对人的逻辑思考过程的描述,理性可以代表具有逻辑性,而非理性往往代表逻辑性较差。如果要讨论市场是否理性这个问题,那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市场的运行机制。 其实,股票市场与经济一样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的人类活动场所。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参与者都会基于自己对市场和经济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再通过接收市场和经济主体对参与者前期行为进行的反馈,对自身的行为再做出相应的修正,以达到不断完善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具有逻辑性过程。而股票市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能够反馈给参与者更高频的以股价为主的信号。 由于股票市场存在高频的股价“反馈信号”,因此股票市场上的大多数参与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形成一套基于股价涨跌的“唯心主义理论”。因此,股价的短期上涨也就被当作是企业长期远景成功概率提升的核心表象之一。通俗来说,就是如果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一个企业会成功,他们就会用持续买入的行为来表示,而股价也会越涨越高,上涨的股价又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个行为成立的前提是群体的决策正确率更高。 但是群体的决策是总是正确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股票市场中其实并不一定是肯定的,特别是从短期来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从短期来看,股票市场可能永远不是一个理性的代名词,绝大多数时候市场的短期表现只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分布状况,并未充分反映企业的基本面因素,而情绪和理性往往不能画等号,因此,短期来看市场上的股票往往不是被低估就是被高估。所以短期股价往往会成为扰动因素,如果以短期股价作为判断依据,那么群体决策也不能提高决策的逻辑性。 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会更在意短期回报,因为时间的长度往往和不确定性程度有正相关性,但是在股票市场中这个认识可能也不一定正确,正如上面所说,投资的短期行为也许并不能帮助投资者规避不确定性。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呢,或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投资大师的选择: 国外成功的投资大师多多少少也都是唯心主义者,无论是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还是索罗斯等趋势投资者,只是他们的唯心主义与上面提到的现在市场流行的基于“短期选美”的唯心主义不同而已。他们会更在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反馈而非仅仅是价格反馈。比如巴菲特更在意在竞争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反馈机制,而索罗斯则更在意市场价格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反馈机制。由于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反馈并不是短期高频数据,因此他们的“唯心主义”更多的是从中长期考虑;同时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反馈更多是基于企业家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因此以此作为判断基础,投资者得到的结论往往也更趋于理性。 所以如果把时间拉长,我们观测到的现象是市场的表现更趋于理性,按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说法,市场短期更像投票器,而长期则更像称重器。因此如果投资者能够在投资实践中,建立并完善了基于中长期的“唯心主义”理论,那么也许投资者就能够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战胜市场的方法。 【基金经理简介】 程琨,金融学硕士,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任第一上海证券有限公司研究员;2007年6月起先后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3年2月5日起任广发大盘成长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