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猝死:心血管病变是主因

 nizijun 2016-07-17
年轻人猝死:心血管病变是主因
 
       ●猝死的发生与人体血管病变密切相关,专家提醒心脏血管即使狭窄了70%也不一定有症状,但随时有可能诱发猝死
       ●预防猝死,不仅要关注血压和血糖,还要密切关注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  
 
  医学指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陈伟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高血压病研究室副主任冯颖青教授

  6月29日傍晚,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4岁。

  7月1日清晨,年仅45岁的广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医生金丹被发现在宿舍离世,疑因脑血管意外发生猝死。

  两条年轻鲜活的生命,都因为猝死而离开了他们热爱的家人、朋友和生活。近年来,青壮年猝死的新闻一直不绝于耳,网络上、媒体上,很多声音将青壮年猝死归咎于过劳、加班、熬夜、压力……但这些因素其实都并未击中猝死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心脑血管病变。

  日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以下简称年报)宣讲会在广州举行。年报主编之一、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陈伟伟指出,猝死的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心脏病或脑血管病变。而在诱发猝死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必须引起重视。“低密度脂蛋白可以附着在人体血管壁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让血管变窄,而斑块一旦脱落,堵塞了心脏的血管就会引起心源性猝死,堵塞了脑血管,就会引起脑卒中。”陈伟伟特别指出,年轻人的血管斑块的特点就是没症状、不稳定,特别容易脱落。 

  数据

  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猝死在包括车祸、自杀、恶性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总死亡人数中占20%,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等急症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因此猝死抢救的成功率非常低。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生猝死的青壮年人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45岁之前青壮年的心脏猝死率较低,45岁以后开始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55~64岁有明显上升趋势,65岁以上的人群猝死发生率进一步增高。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猝死”的关键词,能够搜索出500多条相关新闻报道,当中不幸离世的很多都是中青年人,而且不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老板或者高管。

  误区澄清

  心血管病变才是猝死背后的真正原因

  猝死发生后,逝者身边的家人朋友往往会感叹:“他平时身体好好的,什么病症都没有,真是想不通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同时也有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过劳、熬夜、压力等因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陈伟伟教授指出,上述认识起码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一:过劳、熬夜、压力导致了猝死

  事实上,绝大多数猝死患者的背后都存在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心源性猝死者中,约有四分之一属于无症状性冠心病病人。造成猝死的原因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血栓堵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过劳、熬夜和压力等因素仅仅是加速或加重了这一疾病,是诱发的因素,并非猝死的真正原因。”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没有猝死的风险

  “很多人在参加年度体检的时候会被告知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偏高,也有些人被告知‘血脂’高了。但能引起由此重视的人却不多。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症状,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殊不知,猝死的伏笔在此时就可能埋下了。”

  陈伟伟教授解释说,“坏胆固醇”能在人体血管壁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狭窄,“血管狭窄的程度在70%以下,人体基本是没什么症状的,心绞痛等症状一般都是血管狭窄超过了70%时才会出现。”

  然而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风险。风险在哪里?陈伟伟说:“风险就在于,这些血管斑块是会脱落的,它们脱落,就有可能堵塞血管。如果堵塞了心脏血管,就有可能引起急性心梗,导致心源性猝死;如果堵塞了脑血管,那就有可能引起脑卒中,也是致命的疾病。”

  原因分析

  年轻人急性心梗发病来势更凶猛

  猝死又是怎样“盯”上年轻人的呢?

  陈伟伟指出,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都不乏年轻患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中指出,在过去50年里,我国先后在1958~1959、1979~1980、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中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上升趋势明显。“而我们在临床的直观感受则是,现在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提前了,患者中三四十岁的大有人在。”

  还有冠心病,我国2002年~2014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从2005年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而从年龄来看,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40岁开始显著上升。“这和以前人们认为冠心病、急性心梗等都是七八十岁老人家才会发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这些基础疾病的年轻化趋势,正是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的幕后推手。

  除此以外,年轻人的血管斑块还有一个“要命”的特点,就是会比老年人更不稳定,更容易脱落。而且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而突然发病,早期猝死率高。

  同时,年轻人的心肌梗死容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危重症状。而且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急性心肌梗死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的长期有心肌缺血致反复心绞痛患者不同,不易引起病人的重视;其次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也就是说,年轻人发病前供应心肌冠状动脉血管的基础病变较轻,多为不稳定的软斑块,没有明显狭窄,因此心脏未能建立血管间的侧支循环,没有建立起“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一旦心脏血管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心肌梗死的面积就会特别大,易致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一些马拉松赛事中不时发生年轻选手猝死恰恰也能说明这一情况。这些年轻人如果赛前能多关注一下自己心脑血管的情况,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意外也许就能避免。”

  教你一招

  如何抢救猝死者?注意以下五个要点:

  1.用最短时间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先使病人仰卧,背部垫块硬板。

  2.松开其领口和裤带,清除口、鼻异物,迅速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呕吐物、血块、食物残渣等。头往后仰,确保气道通畅。

  3.一旦发现心脏骤停,立即在患者胸骨下段用力按压,每分钟约100次,每次要把胸骨按下去3~5厘米。

  4.如患者不能自动呼吸,立即开始一手紧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以不漏气为准,往患者口腔内用力吹气(见右图)。然后,松开口鼻,让患者的胸廓自动回弹。

  5.有条件可用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按语音提示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如何预防

  警惕“坏胆固醇”这一沉默的杀手  怎么预防猝死?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高血压病研究室副主任冯颖青教授指出,首先要重视血管或心脏问题。年轻人遇到胸闷、伴腹痛、颈背痛的问题,一定要查明原因。“不要仗着自己年轻,以往没有得过什么病就对这些症状掉以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对自己的心血管进行体检,例如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这些项目一般的常规体检都有。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与此同时,要对坏胆固醇这个指标加以重视。坏胆固醇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不断破坏着血管的健康,但却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发生心梗、脑梗却为时已晚。陈伟伟教授指出,健康人群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评估患病风险。

  至于本身就患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也要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人们常常以为胆固醇是“吃出来”的,为了健康,拼命在饮食中回避胆固醇,例如不吃红肉,吃鸡蛋的时候扔掉蛋黄。其实,人体胆固醇绝大多数是“自产”的,胆固醇主要靠人体自身的合成,约占80%,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占20%左右。而且人体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

  因此,控制血液中的胆固醇除了管住嘴和运动,药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因此,以胡大一为代表的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专家一再呼吁,心脑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达到治疗目标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