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见性情气骨,不见语言文字'才是第一流的作品

 风过竹笑 2016-07-18

“从小读宋词”的第十九课

◆ ◆

词人

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如果要选一个宋词代言人,我肯定投他一票。他的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是把词这种体裁的文学写到极致的人。

◆ ◆

词解

大家都说秦观秦少游的词写得最美,后来的两位填词名家姜白石和周邦彦都是在学秦少游,如果说诗是阳性的文学,那么词就是阴性的文学,能把词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的人,心里肯定住了一个小女子,这种性格也传染到了秦少游的诗上,人家都说他的诗是“女郎诗”,成就就远远不及他的词了。

秦少游的词美在哪里呢?词学大师张炎在他的那本《词源》里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

淡雅和清丽我们都好理解,什么叫做“气骨不衰”呢?

气骨这两个字可能是对于文学作品最大的褒奖了,清代刘熙载在评论杜甫诗时写道:“杜诗只有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

一首诗词,只要有了气骨,是不是遣词造句就不重要了?

从某个方面来说是的,唐诗中有一个“苦吟派”,代表诗人贾岛的代表作品“僧敲月下门”,当时为了是用“敲”字还是“推”字纠结了三年。

第一流的诗人是不肯在这里下功夫的,因为经过这样一番“推敲”,作品的“气骨”就跑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个说法叫做“字随音出”,就是一个句子用什么字,是随着音律走的,像“僧敲月下门”这样的句子,到了李白杜甫的手里,根本想都不用想,直接用“敲”字,为什么?你自己大声读一读“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哪个更顺口,读起来更爽快?

所以我们回到秦少游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就要从音律方面来入手讲了。

这是一首小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格式只有长短八句,但却有四个韵,每两句转换一个韵。

“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扭怒用在词上,意思是做变调,本来该平的就用仄,该仄的偏用平,为的是打破常规,写出新颖的立意。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用天涯开头,引出一段旧恨,如今是无人问的孤独凄凉景。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转韵了,同时笔锋也转了,上面那句写得是一个孤独的模糊形象,这句转写细节。想要知道是如何孤独凄凉的吗?你看那金炉里一寸一寸烧尽的小篆香。李商隐的诗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在秦少游的这首词里也把相思的凄凉比作燃尽的灰,但他还给出了金炉、小篆香这样精美的意象。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黛蛾”可以是像远山一样的眉妆,也代指年轻的女子。她紧蹙着眉头,任是春风吹不展。元稹的诗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李清照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情总是在眉宇之间体现,春风吹不展只是虚笔,春风从来都是无情的,哪里会特意来吹展人类的眉头呢?写愁才是实笔。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累了靠在楼上,天边的飞鸿排成字形飞过,却没有一只是为我传递音信的,离愁无尽啊。

这首词的主题还是写离情别怨,从一个“恨”字开始,由一个“愁”字收尾,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但只要你朗读起来,你会发现,虽然写得是离愁但哀而不怨,不同于俗,这就是转韵变调的神奇所在。

只有对词这种体裁非常了解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样的词牌,什么样的平仄韵脚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看起来整篇小词没什么修饰的,词句连贯,一气呵成,但功夫都用在了修饰之外,待到胸中早已选定了词牌和音律,用什么字眼,都是字随音出,脱口而就的。

这才叫“但见性情气骨,不见语言文字”,纯以性情气骨就可以取胜了。虽然如此,还是不得不说“断尽金炉小篆香”这一句,遣词造句之精妙比起任何专注于炼句的词人都不逊色。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