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連載:食材(六)

 为什么73 2016-07-19

連載:食材(六)

原创 2016-07-19 厚朴中毉診所 徐文兵
“兩精相搏謂之神"。這句話揭示了神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神的產生意味著生命的產生,這一切都離不開背後的能量。《內經》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說明瞭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中國人是以種子做為主要食物,當有陽光、土壤、水等條件時種子就會發芽,開始新的生命。我們吃的是什麼?是有生命力的能量。
從一顆細小的種子將被播進土壤之前直至成熟,水無時不刻浸潤滋養著這株植物,也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之一。撒籽之前,要先把地翻好,澆透,然後等待,土壤呈半乾半濕土質酥鬆的狀態時,最適合撒籽。鋤頭勾一道勾,籽一撒,腳在上面輕輕一跺,即告完成。整個過程自然又熟練,迅速到你應接不暇。澆透翻好的土壤可以更好的包裹種子,既給它營養和水分,又有空間和縫隙呼吸。土太濕,泥漿包裹了種子,沒有縫隙呼吸,種子生不了根;地太乾,水分不夠,種子乾脆不發芽。出芽之後,依舊要控制水分,不能太濕,否則會像生豆芽一樣,長得太細太高。而培養幼苗的最佳狀態是讓他敦敦壯壯的,這樣日後抗蟲抗病抗逆能力才強。
澆水一般選擇上午或者傍晚溫度不太高的時候,因為一般灌溉用的井水溫度總會比土壤溫度低一些,如果在中午高溫時灌溉,植物會感受到溫差而不易適應。比起當今生病了去醫院輸液的人來說,植物這真算是被溫柔呵護了。人的體溫一般維持在36到37度,而輸進靜脈血管里的液體比體溫低多少?想要把它捂熱,又需要多少能量?有很多病人在輸液中感到不適,甚至心慌氣短無力,除了藥液內容因素外,還與自身陽氣化不掉藥液的寒涼有關。
澆水是個技術活,澆什麼水是個超越技術的大問題。如今大多數的農業生產都選擇井水,而臨河而居的人們引河水澆地,植物同樣都會開花結果,但用這兩種水產出的農產品,氣卻完全不同。井水深藏地下,性質屬陰,河水在地上流動,性質屬陽。井水和河水,化學成分區別不大,但在厚朴人眼裡,它們的氣卻是天壤之別。常年飲用井水,攝入水的陰寒有餘而陽氣不足,飲用河水則陰寒之性大減。用不同氣的水灌溉土地,長出的作物的氣味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什麼河水灌溉被稱為暖水灌溉。河水灌溉長出的大米,氣香味甘,米香撲鼻,非常柔和,食用河水滋養的大米,身體也會感受到暖水的溫潤,不傷陽氣。由於離河較遠,或者僅僅為了方便,人們大多都是用井水灌溉,打口井,裝個泵,抽上來的水中雜物很少,省時省力。而河水帶有很多的草籽,用河水灌溉,地裡的雜草多一倍不止,除草任務艱巨。
現代農業還有一種技術叫做水培,讓植物生長在水槽裡,把營養液調入水中,供根吸收。水培技術精確到給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施用不用的養分配比。用ph值和ec值這兩個指標來監測植物是否餓了,想吃什麼。現代農業認為自己利用高技術手段,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對環境是有益的。但單從食用的角度看,植物吸收的化肥還是那麼多,對人體健康談不上什麼益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缺陷,就是不得地氣。這種生長在水溶液裡的植物,不接觸土壤,就像一個不在地上跑跳的孩子,接收不到天地賦予的能量。孩子不玩土,得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植物不在土裡長,氣味會有什麼變化,可想而知。
是故“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夫始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惟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故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現代看是先進的技術很多是違背自然之道,其結果不言而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