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巴东长颈女

 三槐世家馆 2016-07-19

■他乡情

  ●脖颈上的铜环,对于巴东成年女子来说,一旦带上,“就得像服刑一样终生忍受”。只有结婚、生子和去世时,才请人取下来进行清洗

  ●长颈女并非脖子长,而是锁骨、肩胛骨等严重移位把脖子衬托得长了

高秋福

  在缅甸中东部掸邦首府东枝的街头,有些女子的脖颈特别长,足有一般人的两三倍。长脖颈上套着一匝匝金光闪烁的铜环,显得清丽优雅。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她们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被称为“长颈女”。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大小民族有一百三十多个。其中,占总人口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是缅族,其次是克伦族。克伦人属南方蒙古人种,公元七八世纪时从中国西藏高原移居缅甸。克伦人并非单一的族群,而是由几个不同的支系组成。各支系中人数最少的是克扬人,大约只有十四五万人。他们居住在克耶邦、掸邦南部和曼德勒省南部,被人称为巴东人,意为“长颈山民”。

  巴东人之所以有“长颈人”的称谓,是因为其女子长期以来有“将脖颈拉长”的习俗。像克伦族其他女子一样,巴东女子平日多穿筒裙,头盖彩巾,耳戴环佩。不同的是,她们的脖颈上总是套着一道道特别引人注目的铜环。千百年来,族中女孩从五六岁开始就在脖子上套戴金属环。个别人佩戴的是银环,而大多数佩戴的则是铜环。初次套戴这种金属环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父母邀请精通套环术的“村医”,先给女儿进行颈部按摩,然后把铜环轻轻套到她们的脖颈上。一俟仪式完成,全村人都前来表示庆贺,因为这标志着她们“踏上为妇之途”。初次套戴铜环,一般是三五个。此后,根据族内流行的用鸡骨卜算“吉日”的方法,“村医”再择期进行添加,并随人体的增长将原来的小环改换成大环。铜环的改换和添加,一直延续到成年婚配。

  巴东成年女子,脖颈上大多套戴有十五六个铜环,最多的可达三十几个。上部的铜环小,下部的铜环大,堆叠起来形成一个圆锥形金属塔。每个铜环高约1.5厘米,所有铜环堆叠在一起,总高可达二三十厘米,重可达五六公斤。铜环只能添加,不能减少,并且要终生佩戴。晚上睡觉,通常也不取下来。只有结婚、生子和去世时,才请人取下来进行清洗。在大热天,铜环烫得炙人,就悄悄取下来放到水中泡一泡。开始套戴铜环,往往感到又重又痛。慢慢适应之后,不戴反而觉得难受,产生颈椎断裂之感。所以有人说,铜环有如枷锁,一旦带上,“就得像服刑一样终生忍受”。

  铜环支撑在肩头和下巴之间,年多日久,使脖颈显得特别长。一般人都认为,是铜环把脖颈撑长了。医学检查表明,铜环不断增加,构成整个颈椎的七块椎骨之间的筋腱松动,确实使颈项变长了。但是,这不是颈项看上去变长的主要原因。看上去变长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匝匝铜环压迫之下,锁骨和肩胛骨,甚至胸骨和肋骨渐渐变形。这就造成肩膀严重下陷,从而使脖子显得特别长。因此,从根本上说,长颈女其实并非脖子长,而是锁骨、肩胛骨等严重移位把脖子衬托得长了。给长颈女做过X光透视的医生说,严格地讲,她们的脖子其实并未被拉长,而是上半身给压迫得变形了。

  巴东女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首先说是一种习俗。而这一习俗的形成,时间久远,言人人殊。有人说,巴东人认为,女人是下凡的天使。男子外出狩猎,担心她们伺机回归天界,就用金属圈把她们套住。有人说,巴东人原来同一个现已不复存在的部族康扬族关系密切。康扬族的国王曾派遣王子出使中国云南的一个王国。王子归来时,带回大批礼物。王后特别喜爱其中的铜项圈,戴上后再也不肯摘下来。此后,巴东女子竞相仿效。另有人说,巴东人的聚集地以前经常有猛虎出没。男人外出打猎不放心,就给留在家中的女人戴上铜项圈,防止猛虎来袭时咬断她们的脖子。还有人说,巴东人聚集区资源丰富,经常有外人前来劫掠,引发战争。男人们担心积累的财富被掠走,就将其变换成黄铜或白银,打造成各种形式的环状物,套在女人的颈项或四肢上。更有人说,过去战争频繁,来犯者的目的之一是抢夺女人做奴隶。于是,巴东人就给所有女人都佩戴上金属环,使她们丧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丧失做奴隶的基本价值。他们利用这种残酷的办法来换取自己女人的安全。

  然而,“长颈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巴东人的男权思想以及他们对女性美的认识。巴东族的男子总是把女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女子。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不得不屈从男子的旨意,根据他们的好恶来装扮自己。起初,女子不但佩戴很多项圈,还在项圈外沿挂上一串串银链和钱币,在底层的项圈下面还衬垫上飘飞着金絮的荷包。这一切意在显示自己的富有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显富现象逐渐消失,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项圈装饰的华丽,特别是在一匝匝项圈的衬托下,细长的脖颈所展示的亭亭玉立之美。这样,久而久之,长颈就成为人们对女性美的一种追求与欣赏。而通过套戴铜环来获得这种美,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容之术。

  巴东人将长颈视为美,相传最初是受到一些长颈禽鸟的启示。有人说是“鸡头、蛇颈、燕颔”的凤凰,有人说是孔雀,嬉戏在当地池塘中的鸭子,还有人将她们比喻为非洲特有的长颈鹿,甚至直接称她们为“长颈鹿女郎”。

  这些具有长颈的禽鸟和动物的身姿确实都是美的。它们的这种美都是天生的。而巴东女人的长颈之美却是后天的、人造的。这与中国昔日的“三寸金莲”缠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她们并非限制肢体自然生长,而是有点“揠苗助长”,将本来不该长得那么长的脖颈硬生生地拉长。这种通过强行改变肢体天然形态而制造的美,即使称为美,也只能是一种畸形美。这种畸形美,导致不少巴东女子颈肌和胸肌萎缩。若没有铜环支撑,她们的脖子简直就无法挺直。

  可是,这种习俗的改变并不容易。一方面,沿袭千百年的传统,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另一方面,经济利益的驱使,则使得改变更加困难。近二三十年来,克伦族寻求民族独立,同政府军冲突不断。不少巴东人为躲避战火逃到相邻的泰国北部地区,沦为难民。仅在两国交界的泰国小城夜丰颂,就聚居着上千巴东人。他们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女性的脖颈上仍套戴铜环。这种独特的装饰,吸引着大量来泰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一些泰国人收容巴东女子,把她们当成“独特的旅游产品”“赚钱的工具”。这些巴东人没有土地、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没有自由移动的权利,实际上沦为“专供游客玩赏的高级动物”。

  据缅甸朋友讲,越来越多的巴东人在放弃套戴铜环的“长颈”传统。现在,这个习俗主要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流行。在城镇和受过教育的青年人中,则被视为“陋习”,因而已不再像先前那么时兴。随着时代前进,传统的社会风俗在改变,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也在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