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画趣事

 我行我素wxws 2016-07-19

禅画趣事 16.17

2016-07-19 陈全林 


《蓬头跣足佯狂行》(益生文化淘宝店第568号作品)


16.神仙自在人间行


自从许大侠请我画神仙画以来,我已经画了十余幅神仙画,其中有几幅我很喜欢。特别是那副《玉蟾祖师图》,画面上白玉蟾祖师在大海洗足,长发飘飘。白玉蟾祖师自称“蓬头跣足”。我便一次画了好几副蓬头跣足的道士,多有飘飘欲仙之状。白玉蟾祖师自己有诗云:


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

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在《玉蟾祖师像》上我题写道:“玉蟾祖师,寻仙海岳,浪迹江湖。蓬头跣足,周游天下。”


画道家的仙人,最不好画的是各种超然的、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象,那种和光混俗,乃至佯狂避世的情性。道家真人的风神不容易表现,那种飘逸,那种和光同尘里的超凡入圣的气象,很难以笔墨传达,但不是不能传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画的非常好(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难归难,还是要慢慢尝试,多画一些。



《天人合一采炁图》(益生文化淘宝店第554号作品)


我画了一幅《天人合一图》,一个道士,张开双臂,拥抱太阳。这个意象也是功法。可以每天面对太阳,如此观想。这本来是上清派的修持法,也叫“观日法。下面,我将古代存想日轮法,并念诵咒诀的法门录之,喜欢修道的朋友,可以依之修持。


服日气法(《上清握中诀》)


平旦,伺日初出,乃对日,叩齿九通,心呼(默念):“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像。”仍冥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皆来接身,下至两足,上至头顶。又令光霞中有紫气,如目童,累数十重,与五色俱来,入口吞之,四十五咽气,有咽液九过,叩齿九通。


这里的修持法是:每天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要面对太阳,或站或坐,都行。看到太阳之后,先叩齿九次,接着默念口诀:“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像。”


多念几遍。这是持咒。然后闭目,将两手握拳,即是握固。观想太阳中有五色的流动的霞光,进入头顶,流到脚下,又从脚下上升到头部。观想五色霞光中有紫色,那紫色像人的眼睛里的瞳仁的颜色,黑亮,这紫色光有数十重,与五色光一起被我吞咽了四十五口,将这天地之气吞咽到身体里,又咽津九次,叩齿九次。


存日在心法(《上清握中诀》)


以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九日,夜半,存日从口入,在心中,照一心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良久,当觉心暖。乃祝曰:


大明育精,内炼丹心。光辉合映,神真来寻。


咽液九过。


又云:行之务欲数,不必拘此数目,可夕夕为之。云是太虚赤君内法。


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云笈七签》)


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色赤。又存日有九芒,从心中出喉至齿间,而芒回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止。


一日三为之。行之十八年,得道,行日中无影。


恒存日在心中,月在泥丸宫。夜服月华,如服日法。存月十芒,白色,从脑中下入喉,芒亦位出齿,而回入胃。


以上文字不难懂,不需要翻译成白话文。读不懂,多读几遍就懂了。我在很多画里画了太阳、月亮,也有希望修行者观想日轮、月华的意思。


还画了一幅画,画面上的道士,画完了,我看了看,很像香港演员午马。我把妻叫过来,说:“你看这个人像谁?”妻看了看,说:“像午马。”


有一天,闻道长来访,我也是一边聊天,一边画画。还画了几幅道士图。因为谈到南宗,我又画了一幅玉蟾祖师像,是想象的,画得浓眉大眼,妻说仙人怎么眼睛这样大?我说:玉蟾真人跟王重阳一样,生于乱世,时当宋金交战之际,玉蟾真人习武,还曾“任侠杀人”。所以,画得有剑侠的气质。我在画上题写了玉蟾真人那首“千古蓬头跣足”的诗句。


这里记载一件趣事,道长来访时,我一位老年朋友也来拜访。这位老年朋友天涯访道,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住遍了最有名的祖师道场。老人年过六旬。虽然好道,但未得真诀,也未开悟。道长就问她:


“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吗?”


老道友说不知道。


道长说:“孙悟空还在三界之内。你再多打几个筋斗云,还在三界之内,被局限着。而如来佛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长还感慨,佛教的修行,已经达到了明心见性,直究本来,可我们道家的修炼,还在自己的身体上纠缠,难以开悟。


中国画的哲学底蕴就是一个“道”字。书道、画道,皆是心所悟道的表现。山川既承载着道法自然的精神,也承载着画家心究大道的明悟。


本来,今年要把董沛文道长主编的、由我点校的《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整理再版的,但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画画,这些书就没有整理出来。我给董道长写了信,表示歉意。道长说:画画也好,可以通过画画来悟道。


我说:我也通过画来调心,来修持。每一副画的物象,也是观想的景象。作画的过程,也是观想的过程。


至少,在我,画画变成了调心和观想,变成了悟道。


明年,我会以著述为主,画画为辅。今年画画,是个机缘,是不能错过的机缘。这也与命数有关,与此生的生缘有关。



我画的玉蟾祖师像


17.我亦偶然得神笔


 我画了十几幅仙人图,最喜欢的有两幅,一幅是《剑仙图》,真有神来之笔,画的时候,也就几分钟,一挥而就,而感觉造型、神情都好,神仙的飘逸、洒脱都在其中。这幅画给了一位好友。我画完以后就想:“我要看看谁有缘得到这幅画。”


另外一幅,就是《玉蟾真人南海濯足图》,也是一挥而就,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画人物,也就是几分钟,然后点染,画出水波。这幅画画完,我对妻和朋友说:“这是我的得意之作。”


这幅画被我的一位朋友订购了,她同时也要《剑仙图》,其实《剑仙图》在她要画前的一个月早就寄给南方的朋友了。她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再画一幅《剑仙图》。这对我,是很难的事情。


因为这种神来之笔的画,无法复制,我也不想复制,一复制,就没有了神采。只能等灵感、情绪、因缘、心境都达到某个阈值而想作画时,才可能画出一幅这样的好画,也许比第一幅好,也许还不如第一幅。而且,形态神情未必相同或相近,完全是新的创作。


我很高兴,这两幅画被两位好友自然发现而求得。这才是因缘。这两位朋友,在冥冥中与我法缘颇深。我最得意的画,与仙道有关的画,被他俩收藏,在我看来,是冥冥中的仙道因缘(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王羲之在微醉时写了《兰亭序》,回去后想复制一幅,结果发现,神采不及进入那种状态自然所得的作品。王羲之第一幅《兰亭序》,是道法自然的无为之作;后来想复制而写的那一幅,是人心执求的有为之作。


第一幅,是有法而至于无法的妙趣天成之作,第二幅,是“有法而乃至于着相”的有为之作。第一幅与道相通,有灵气在中,第二幅,难以与道相通,以王羲之的书法境界,字一定写得很好,但与第一幅相比,少了那种自然、神韵以及灵气。


书画之道,与修道的道,自然契合,就会有神妙之作。唐人张彦远云:“自然者,上品之上。”


我画画,严格说,“没有入门”,因为是自己突然有了兴趣而自学,没有老师教导,全凭自己的感悟,我弟弟笑我作画是“闹着玩的”。但从修道的角度来讲,那些受专业训练,一步一步提高的作画方式,是“渐悟法”,最终还是要与道相通,才能有画作的神品、妙品、逸品之作;我的作画,好比顿悟而成,无门为门,无法为法,然后“悟后起修”,从形而上入形而下。


所以,我现在得好好训练造型功夫,锤炼笔墨。比如画人物画,我经常能画好脸,但画不好手,也画不好衣纹。手、衣纹,最见功夫,比画脸还难。比如画山水,勾轮廓容易,但皴擦点染较难,最见功夫。


画画需要心手相应。我心里有无限的美好山河,可是,很难具象地表现于笔下。


修道也如此。需要训练基本功,不管是渐修法还是顿悟法,都需要那个修持的过程,这是不能少的。


修持中,有“万法归一”法,很艰苦,学万法而最后归一,得道了;有“守一而成法”,得其一,万事毕。这两种修持的境界、因缘都存在。相对而言,守一而成,需要毅力与恒心,才能相续不断而大成;万法归一,需要悟性与抉择,才能不被法迷而见到实相。


这些道理,是修道之理,也是书画之理。


我最近读了很多书画理论书籍,也读了《齐白石自述》,非常感动,白石老人成为伟大的画家,不是偶然的,他的悟性、耐性、品格、艺术天分、勤奋、各种因缘如时代因缘、人际因缘的际遇等等,都玉成了他的成就。


就说画画,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八九岁时,经常用树枝在地上画他见到的人、动物、山河、树木,在读私塾时,在习字本上画画。这种爱好,来自天性。像艺术大师丰子恺,也是这样的。那个艺术的种子,从佛学来讲,是多生种下的,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的因果的循环,才成就了他们的艺术品格与艺术成就。


人世间有很多微妙的、神妙的事情。张玉仙老师之画虾,就是感梦通灵,在梦中得到了白石大师的指点,一梦醒来,就能画出非常美的虾、蟹,颇有齐派风韵。


你说,白石老人死了吗?他还“活着”。“死而不亡者寿”,真义在此。在法界,那些伟大人物的信息和成就,永远存在,只要能通灵达妙,就能与之相应。我们念佛而“感应道交”的原理,亦复如是。


这些微妙的境界,既是修道的境界,也蕴含着艺术以通达天道的微妙。会心人一悟即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