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在青天水在瓶·雁荡山白云庵

 三友墨斋 2016-07-19

特邀摄影/马建河 

老照片由白云庵提供

原创图文语音,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雁荡山应该说是有两个白云庵,一个是明时从五台山来的两位僧人白云、云外在龙湫背上所建,初叫白云庵,后改为白云院,山高路险游人难至,先后有僧正智、佛本独居习静于此。乾隆二年,扩地建院,现已不存。

关于那个只能遥想的时光深处的白云庵,许宗斌先生的《雁荡山笔记》中有一篇《白云云外住山隈》,珠玉在前,不再赘述。请戳下方收听语音推送。

我要写的另一个白云庵,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位于灵峰景区内,最初由温州朱卓芳等两位女居士兴建,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五间一楼一底,包括大雄宝殿、观音楼、寮房,作为自修道场。后由环山村徐声豪买来供养给比丘尼作为修行处所。1958年秋到1960年春曾设福利旅社。文革期间尼众尽散,庵址被公社用作枕席厂。1986年重新获准作为宗教场所重建,1987年大殿奠基,后有温州籍台胞张姚宏影女士及十方善信大力护持道场,1997年完成庵堂建设,现为两进院落,一进为观音阁,二进为大雄宝殿,左侧为客堂房间。庵中现有《大正藏》、《龙藏》各一部。

曲径通幽处


傍晚时分的白云庵

白云庵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共有三代住持:比丘尼守乐师,心平师,显宝师。

守乐老师太(1906-1988),俗名徐桂香,大荆仙溪高塘人。5岁即随姨母出家。据文革前被父母寄养在守乐师处多年的一位女居士回忆,老师太一生待人慈悲和善,乐于助人,在远近乡邻中口碑甚佳。


左前为当时的乐清佛教协会会长白云师太,右前为守乐老师太,后排中间为心平师太,后排右边为显宝师。

曾有一位温岭籍的老人,那时每年都带着一群人翻山越岭来看望老师太。后来问起,才知当年老人路过雁荡山,因没有粮食吃多了米糠而造成肠胃梗阻,痛苦难耐,老师太发现后连忙用包菜煮水送与他喝,救了他一时急难。老人记恩,从那以后便年年都来探视。据说,像那位温岭老人那样每年都来探望老师太的乡亲还有许多。

1958年冬至1960年春,老师太与灵岩寺、灵峰寺的师父们分别发心设立福利旅社,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许多人为了一餐饱饭从远处赶来白云庵。

老师太晚年眼睛有疾,视物不便,眼不明心却亮,来人去物任谁也难糊弄到她。


1984年10月,众人在雪洞前留影欢送显宝师就读四川尼众佛学院,前排中间两位分别为守乐师、心平师,后排右数第三位为显宝师。

心平师太(1927-2006),俗名干贞菊,大荆蔗湖村人。14岁出家,一生礼佛,即便文革期间被迫蓄发打工度日,也从未动摇向佛之心。

2006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显宝师接到电话,说授业恩师隆莲老法师已往生,于是立刻订票准备动身前往四川。就在同一天,罹患肺癌的心平师太也突然间人事不省,这可难为坏了显宝师父,两位师父都恩重如山,两边都割舍不下。于是显宝师便央求道:“师父,你不要这个时候走!你等我从四川回来再走好不好!”也许是听到了爱徒的哀求,舍不得她两难,心平师太竟然悠悠转醒,打了个喷嚏,慢慢吃了碗面,又可以下地活动了。

2006年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显宝师为隆莲老法师送行回返,飞机刚到温州机场,便接到电话,说师父要往生了。

我所见的显宝师父,待人处事总是谦恭平淡,难见喜怒,唯独提及这一段十年前的往事,眼中却有泪光闪烁,她说:“师父一生爱护我,临走前还要最后一次成全我!”。

心平师太往生后,法体送往宁波天童寺火化,现祥瑞之兆,有舍利留存。


心平师太在普陀山

现任住持显宝师父,温岭人,1965年生人,9岁起吃全素,16岁出家。1984—1987年,在四川尼众佛学院学习,受教于才学蜚声中外的“巴蜀才女”、“中国第一尼师”、“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老法师座下。1990-1992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班学习。2006年起至今,发愿重建雁山十八古刹之净名寺,十年间矢志不渝。今年,净名寺重建工程终于提上日程。


端坐者为隆莲老法师,后排左二为显宝师。

在佛教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的1980年,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出家,当年信息传播虽然远不如今日发达,此事却很快被远近乡邻知晓。如果我说显宝师父是雁荡山的一个传奇,相信不管是对游客把师父介绍成“浙江第一美尼”的导游们,还是当年跑到白云庵外叠罗汉爬窗户就为见一下师父的淘气中学生们,应该都不会有异议。


1987年,显宝师从四川尼众佛学院毕业

细究显宝师的出家经历,其实很有些意思:既不是由于生活困难寻找出路,也不是遭受了什么人生打击而遁世,一个只有16岁且之前并没有接触佛教建立坚固信仰的少女,只是随家人出游雁荡,一入雪洞竟顿觉清静,有游子归家之感,乃至回家后仍念念不忘,并由此发了大勇猛心,克服种种阻力毅然出家。就如她9岁时吃全素,也是没有任何特殊缘由,忽然就开始吃荤即吐,大约这世上很多事,真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吧。


每日早殿结束,显宝师都在殿外礼拜天地山石。

如今的白云庵,既有安居的比丘尼师父,也有来听闻佛法的在家女众,不管出家或在家,除了早晚二时功课之外,庵里人人都还有大量的其他功课,有些是白云庵规定的安居功课,有些是个人的实修功课。


凌晨4点刚过,庵中礼佛的师父


凌晨四点半,振聋发聩的风雷鼓


早课进行中


白云庵每日中午都有对大众开放的自助素斋,我多次在庵中用斋,却发现每次显宝师都是等大家差不多吃完时最后一个才吃的。开始时颇不解,后来有弟子告诉我,师父总是等大家吃完后,捡众人剩下的饭蔬吃些便罢。后又断续听到师父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几十年如一日,惜福若此,让我心中颇有触动。


午时用斋前的供养

因白云庵规模所限,庵中无法进行规模大些的讲经弘法活动,连中午对大众开放的素斋也是将玉佛殿改造成了斋堂。在固守白云庵独善其身与重建净名发愿弘法之间,显宝师并没有犹豫太久,并且一坚持就是十年,才克服种种困难将净名寺重建提上日程。

当问及是什么机缘让她坚持恢复净名古刹,显宝师说,出入得久了,对庵前的石头(指夫妻峰)有了感情,雁荡这方水土与她有恩,做人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我不由想起隆莲老法师曾在经堂亲笔书写的对联:“利己利人勤修三学,爱国爱教上报四恩”。“三学”即戒、定、慧,“四恩”是要报国土恩、大众恩、父母恩、师长恩。


都说修行就是把功夫用到日常点滴中,说时容易,用时有多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显宝师一再让我不要过多写到她个人。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来,我虽对所见所闻有诸多感触,还是尊重师父的意思,不过多打扰吧!

今日白云庵也好,未来净名寺也好,本是佛门清凉地。人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鸟恋峰不肯去,人间原自有蓬莱。

了解雁山十八古刹之净名寺,请点击下方链接:

净名遥想老维摩·雁山古刹系列二


打通你行走雁荡的任督二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