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自从开了《闲话水浒 108种思维 108种人生 108种结局》这帖子以来,蒙很多朋友的信任,每天都会有通过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并交流人生思考与困惑的读者。一方面,我对此深感荣幸,另外一方面,在很多读者对于人生的困惑当中,我也深深感觉到或许对于我们大多数读者而言,可能十分需要的是一些能够具体处理我们修身处世的读物,而不是很多一时感触而后无法具体应用的心灵鸡汤。 在过去,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今天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不存在过去封建社会的人情关系。但是在过去,如何在一个人情社会当中获得成功,如何能够在一个人情社会中站稳脚跟而不是处处碰壁,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专家发现,要想在传统中国社会获得成功,智商根本就不是重要的,人人都知道情商的重要,但偏偏搞笑的就是,人人都知道情商的重要,偏偏很多时候人们就是管不住自己,就是要去犯低情商的错误,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读书人,往往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如何修身的问题,人情人情,人之常情,如果研究中国历史传统社会,一看人情两个字就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那其实也只是空读了一肚子的废书罢了。因为在过去,科学不发达,是没有机器人的,即便是韩非子的法家也好,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终究还是人,韩非子自己也是绕不过做人这个大问题。 所以在那个既没有机器人又没有我们今天这么美好信仰和社会环境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觉悟是不够高的,对于思想觉悟不够高的人,要想解决好人事的问题,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修身,就是为人,做人做事,先做人,才谈得上做事。 那么如何做人处事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的贤哲,用一生的实践留下了他们宝贵的经验,读书的目的,很显然就有一个是吸取前人的经验,至于争论谁更牛逼,这不是我们这次闲话的内容。 就好比有朋友看三国,为了关羽和马超哪个厉害旁征博引,对比谁和谁打了多少回合,而后进行科学论证。 这样的读书目的当然可以,但是小子这篇闲话的出发点显然不是为了这个,毕竟,关羽和马超谁厉害,都不会影响我今天中午吃饭的胃口。 在众多论及人之常情引人行善的前人修身经验中,有一篇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叫做《增广贤文》,作者很有意思,写完了就跑了,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老子写《道德经》好歹还留了个名,这哥哥写了《增广贤文》后踪迹全无,以致后人普遍怀疑是多人合作成书,又或者是民间俗话集成,我们这里无意做考证,但是小子倒可以肯定这本增广贤文是采集众人智慧,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单从排序来看,就能明白,这个人又是一个施耐庵罗贯中之类的角色啊。 只不过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大白话。 作者究竟是什么来龙去脉,我们后面很快就会谈到。 且看正文。 《增广贤文》开篇第一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作者讲得明白,如果您从这篇文字有所收获,那应该感谢的是前人,感谢的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去感谢作者本人,作者本人他就是一搬砖的。所以叫做“昔时贤文,诲汝谆谆”,这位写增广贤文的仁兄确实就是一搬砖的,历史上搞不清他是路人甲还是路人乙。 好了,既然是路人,那接下来的当然就是道听途说:“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我们的朋友均表示不知道如何修身,其实前人早就讲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您只有多见多闻,才能长见识不是? 见闻见闻,一是看,一是听,多看多听,于是就能够集韵增广了,未必成一代宗师,但是起码兼听则明嘛。 好了,搞清楚了路人甲的话,这时来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就是读书人应该明白的道理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几千年的时间,什么都在变,只有一样是不变的。 人性是不变的。 当然,今天人性大部分都变好了,小部分老虎现在也被打得嗷嗷叫,点三十二个赞! 所以读历史,考据诸葛亮是不是被夸大了,那个是历史专业和考古专业该干的活,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讲,既然是要研究中国历史社会,那就压根不该管诸葛亮是不是被夸大,而是要看看他为什么能成为诸葛亮。 好了,我们的路人甲作者扯完了开篇,为什么小子说增广贤文是出自一人之手?原因也正是因此,开篇第一句和第二句紧密相连,第二句是:“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这句话可不是路人甲作者的原创,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为什么作者在开篇后第一句话,全书的第二句话就亮出了这句话呢? 看过小子闲话水浒的诸君想来已经明白,这个路人甲或者乙作者又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物。 开篇讲得很清楚,心镜照人照己。 只不过他不是用自己的话说的,是借的,能借,懂得借力,是路人甲或路人乙这类明心见性的作者的典型特征。 没有心镜,谈什么修身? 照不见自己,人生一世,连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是否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都搞不清楚,处处受人影响,被人牵着鼻子走空活一世,临到了来,才觉得人生一场空。 这时的空,可不是真空嘛,因为活了一辈子,就没活明白。 照不见他人呢? 不明白虚情假意,人心险恶,处处碰壁,艰苦一生,可怜的有被老婆戴绿帽子的,有如水浒里的武大被戴了绿帽子还送了命的,有像秦始皇的儿子被个宦官骗的。 这都是看不见人的缘故。 所以神秀法师说得很好,心若明镜台,时时常擦拭,莫使染尘埃。 历史上很多人连心镜的层度都还没到,就妄谈慧能法师的本来无一物,可见难怪是坐议空谈,百无一用是书生。 孙子兵法里面谈的知己知彼,正是心镜的实际运用,见得到自己,见得到他人。王家卫导演拍的电影《一代宗师》里,论武学三层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不到自己,如何能有其他? 所以增广贤文第二句讲得很清楚,您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活这一辈子了吗? 您清楚您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了吗?真的得到了,您是否心安? 如果不安,您的心,又安于何处? 紧跟着路人甲或乙作者写的很妙:“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书我写了,您啊,爱看不看,嚷嚷的我还不搭理,写书如此,人生其实何尝又不是如此? 一个人,是不需要被所有人都理解的,一个人,也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见闻见闻,说的是听和看,可没有说要多说啊。 沉默是金四个字,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其实沉默是不是金,得看合不合适,如果该说话的时候不说,那叫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 懂你的人,爱你的人,才值得珍惜和相交,至于那些虚情假意表面热闹,您可得想清楚了,人生总共只有两万多天,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人上面呢? 而且您说的话,对方不懂,不理解,这就容易起冲突了,冲突和嘴架,又是浪费时间的是,这个世界上理越辩越明是有前提的。 两个大妈辩理的结果,往往最后是互相问候。 接下来我们的“路人甲或乙作者”忽然感叹了:“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不是嘛,人活一辈子,又能交几个真心朋友呢? 除了父母是真心对自己好,就连媳妇也难保不出轨,更别提其他了。 何况媳妇就算不出轨,很多人在一起,无非也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想想人生其实也蛮可悲,多没意思啊,活了好几十岁,连找个懂自己的人都难。 好了,聊到这里,作者话锋就转了,如果不转,那也就不是贤文了,那是我们喝多了半夜发空间说说,发微信朋友圈。 要想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该如何办? 我们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或者是找到好媳妇或好老公? 作者给出了答案和方法:“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我们常常听到结婚后的姑娘不无幽怨的感叹对方变心了,其实也未必是变心了,只是失去了那份初心。 初心一改,心慢慢也就变了。 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如何能够永葆活力? 答案很简单,保持那份初心,对对方的尊重,尊敬,和敬。 接下来我们的路人甲或者乙作者依然在谈如何交朋友的问题:“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如何了解一个人? 太简单了,对于没有修为的人,看看他生活的环境,交的朋友,也就大概知道了,前一段朋友给小子介绍女朋友,朋友很给力,很上心,一次带来七个姑娘,满满一大桌人,小子一看,哎呀,人太多,了解起来麻烦,而且女孩子就算豪放,初次见面也难免会有伪装,干脆,唱歌去吧。 饭后嗨歌走起,什么人唱什么歌,唱歌的形态,熟练程度,在社交场合的进退应对,都已经写得明明白白,剩下的,自然无非就是挑中目标慢慢多了解了。 好了,到这里路人甲或者乙作者又补了一句:“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人里面有一种人,这种人在今天已经灭绝了,就和恐龙一样,灭绝了。但在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这种人叫小人,也叫反复小人。 为什么叫反复小人呢? 因为他们有“变脸”的技能,非常擅长术里面的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所以遇人,要看得开,就好比水有涨有退,人心难免是有反复的。 责己不识人,则遇到小人越多,心中的镜子越明亮。 责人反复无常是小人,则空惹怨恨,自己也气出病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不是手段流氓无赖? 对周瑜来说诸葛亮就是无赖就是小人,但是周瑜死怪谁? 怪自己嘛,人家故意气你,你偏要生气,那还能怎么的,将帅情志修养,如果那时开这门课的话,美周郎是不及格要挂科的。 看看历史上多少人几起几落,这才是真豪杰嘛。 什么? 历史上周瑜不是被气死的? 关我屁事,我在闲话而已。 好了,路人甲或乙作者扯完了交友,这时开谈运势了,小子前面在水浒里曾经闲聊过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功五读书的话,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运? 当然有运,有些人买彩票中奖了,有些人路上捡到钱了,这都是运,运者,时之类也。 什么意思? 姜子牙钓鱼钓到七十多岁,穷困潦倒,这就是运还没到,因为时机不至嘛。 秦琼如果不是赶到隋末乱世,他也就是一马快。 所以作者讲得好:“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蜀汉大势已去时,诸葛亮最后一把火火烧上方谷,没烧死司马懿,却烧得小子每次看到这一回时倍感难过和凄凉。这就是运去金成铁。 为什么这样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人力难改变的,但是我们知道去做是对的,就算时机不对,也要去做,这才是中国人的精神。 如果人人都懂趋吉避凶后个个都当聪明人,那也就不会有如此伟大的情怀。 佛也好,菩萨也好,如果他们无情,成就自己后早躲起来享福去了,何须教化世人? 这也正是我们多次提过的为什么中国人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不是姜子牙,不是张良,不是刘伯温,不是范蠡。 诸葛亮未必比这些人聪明,但是他体现了中国文化真正的救世精神。 前人无私的留下经验,留下智慧,固然是帮助我们成就自己。 但成就之后呢? 有些人学了中国的文化,然后成了名,回过头来却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成自己的名,狼崽子也不过如此了。 如此自私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 人人都聪明,人人都不去为了善而明之不可为而为之,那结果就是聪明的人虽然卖了假药,却吃了地沟油,卖地沟油的聪明人赚了地沟油的钱,却喝了毒牛奶,卖毒牛奶的人虽然坑了地沟油,但是自己却吃了假药。 妙极妙极。 后来有一天空气坏了,结果大家一起呜呼哀哉。 老美蜘蛛侠里面倒有一句话很可爱:“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冯哥评水浒文中提到增广闲文,就找来看了,没想到冯哥竟开贴讲起了增广闲文,真是十分幸运,能对其中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有更深入的理解,感谢冯哥开贴让我懂得了很多 路人甲或乙作者在谈了明心、交友和时运后,这时就开始谈起了读书来。那么如何读书呢? 也许有朋友会觉得这不是废话嘛,书这玩意,我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读,至于在古代社会,许多读书人更是十年寒窗,如何读书还需要作者来多嘴吗? 但事实是,在传统社会里面,奚落读书人的话并不少,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很多读书人在十年苦读后也确实觉得读书无用,因为很多人发现读了书后,不过是拿着满腹的文章诗句给挖金矿的土豪们搬砖而已,甚至不少读书人连搬砖的资格都还不够。 于是乎,一面感叹有辱斯文的同时,一面悲叹被书忽悠了,读书真心无用。 说来可怜,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贤文里面首先讲了方法的问题,很多人读书,按照贤文的讲法来说是确实没有得法:“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这话是不是夸张了? 一个字能值千两黄金?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妙的地方,有句老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传统文化也好,诸子百家的内核也好,包括画画书法也好,东方文化讲究的是一个意字。 甚至连给人看病的医术,也有一种说法是医者,意也。 这就给了很多人批判传统文化的证据,也给了很多江湖骗子饭碗。因为模棱两可嘛,一句话说了,好像却又没说,怎么想怎么猜,那是您的事,作者自己是一副故作高深的样子。而道德经也好,三十六计也好,看完了好像懂了,结果用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当然就是伪科学,因为就像批判中医的人说的,不能重复论证嘛。 好了,是不是书都是忽悠人的呢? 多年前一位朋友看到小子在看传统文化的书,他就很不屑的说,东方的这套十分无用,还是西方的好,比如成功学,书上就写得很清楚嘛,一步步怎么做,怎么改变自己。 这个朋友后来当然,还是和当年一样,这倒无需多提。诸君,我们这里无意贬低西学抬高国学,因为西学和国学很多地方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但单就这一个例子来说,这一类型的成功学是根本无意义的。 每个人面对的时间,机遇,平台,地点,还有最关键的是,面对的人不同,模式又如何能够照搬呢? 就是这一点思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文化重的是意,如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是虾意。徐悲鸿先生画马,画的是马意。 这个意到底是什么? 老话说得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讲,大抵可以说意是看不见的神韵。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神韵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很多读书人读破了万卷书,也还是没得了那个神? 这样说来好像还不清楚,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干的。 每个病人的身份,地位,出生,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开的方子也不同。 这样说来,那中医是不是怎么学都学不完? 地球上这么多亿人,是不是要背无数的方子? 如果像很多天天跟在老师屁股后面抄方子的伪中医来说,那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但是他们出师后真的是合格的中医吗? 说到底,医也好,易经也好,甚至什么什么经也好,我们的祖先们早就发现,世界太大了,每天每天都在变。 就好比齐白石老先生要画虾,每一支活的虾,你仔细去看,大小肯定是不同的嘛,甚至长得,好吧,长得是不是有美丑,起码小子是看不出。但是相信在虾的同类来讲,也是有俊虾靓虾的。 齐白石老先生要是仔细的模仿每一支虾,那他也就成不了齐白石。 老先生有一句话非常好:“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如果我们的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变。 那不过就是一般的故事书罢了。看看消遣而已,也不要指望读出什么黄金来。 但是有些书要告诉我们的却不是故事,也不是一个个您可以套用的模板。 于是这种书,就可以叫做经。 当然,山寨版的书也有很多叫经的。 但是真正的经是什么呢? 亘古不变,是为经。 所以读书须用意,意会的是什么? 明者想来已明,不赘述矣。 《增广贤文》这部书,作者虽然和四大名著的作者同一层次,但是写的却不是小说,而是大白话为主,而有很多大白话,是不适合直接对人讲的。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成书后并未留名,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人物,功成后连名遂都免了,直接就身退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在讲了读书的方法后,作者忽然话锋一转,说了句貌似很阴森的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乖乖,只说三分,还有七分话留着。阴谋论的朋友一看到这里,绝对笑得合不拢嘴,你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骗人的嘛。 天地良心,诸君,如果作者是要教大家骗人,他压根就不会跑来写这本《增广贤文》,为什么不从保护自己的角度想呢? 逢人且说三分话,是来自于鬼谷子的智慧,不是告诉大家交朋友要留一手,而是要先说三分,看对方反应,再决定是不是全抛一片心。这是纵横家捭阖术的基础运用之一。 我们老听人说,你要说真话,你要诚实,这话对不对?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文化不是这么死板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不好? 好坏且不说,小子倒要问一下,你跟鬼说人话,您如何沟通? 和人说鬼话,人家不当你精神病才怪。 所以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变通,而不是偷奸耍滑,为什么要想歪了呢? 但是是不是我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表示我们不诚实呢? 当然不是。 太多人误读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真实含义。 遇到一个人,不知道他是妖魔鬼怪,还是朋友好人,怎么办? 毕竟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鉴人的心境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很简单,话先说三分嘛,人家会反应的嘛。 接下来再根据对方是不是好人来抛一片心嘛。 逢人就说十分话,逢鬼也说十分话,逢妖也说。。。。。 那不是真诚。那是二,所以为什么好人老是吃亏?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好人确实有点不争气啊,读书没读明白反过头来怪书不好,或者怪命不好,我们不否认有的人命运确实很背,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倒霉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的,说白了,老天爷很忙,这么多人呢,哪里有那么多功夫来折磨您呢? 所以掌握点基本的术,比如投石问路,不一定要撞了枪口再回头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