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5年各省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2016-07-20 | 阅:  转:  |  分享 
  
















2015年

各省市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各省语文阅卷组组长联袂编辑





























1.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生活总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展开,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艰难险阻,我们总是习惯于首先寄希望于他人,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提携和帮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忘记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自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在和潜能,或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量,生命就在改变自己的一切中华丽转身,若盛开,清风自来。

方向比努力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自我比傀儡重要,主人比奴隶重要。要我怎么样,永远都只是一种被动,我要怎么样,时时都会有创造。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你要学生抄写上千遍,学生并不一定能真正记住和理解这个词语,相反,一个人在同一地方,他很少会跌倒两次。你再看看,我们的教材,有多少是要我们怎么样,要我们不要怎么样,这些说教能真正对每一个学生都起作用吗?我倒是希望能多一些质疑,问题是很多人都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慷慨接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就是一种效率,能节约很多思考的时间。当人脑成为一个罐子,被塞得满满的时,实际上失去的远比获得的要多。

人究竟应该是为谁而活?自己!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种自私,但更为现实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自己,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如何才能造就自我的强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事实证明:当你喜欢上某件事,会发挥出惊人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自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自我,自我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或许我们现在还很微弱,或许我们还要考虑很多很多,或许我们正在被一些繁文缛节所捆绑,或许我们孩子还在机械地踏步。这一切都还不太迟,只要我们能在自己的领域独树一帜,只要我们的生活还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这已经就是一种成功。黑夜过过去是黎明,寒冬过尽绽春蕾,回归自己的兴趣之途,过一种有创造有挑战的生活,活出自我的精彩,一路阳光。一个人身处困境还能一如既往地帮助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但一个人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主动去创造市场,这会带来更多人的幸福,这更是一种功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自我之上。否则,只会是心有余而力不。

《咬文嚼字》杂志行如其名,在当代名家作品中察微纠错,消除作品中的谬误。这是对创作的尊重,它以一种严正的姿态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亦当时刻不忘发现自己的错误,改造自我,在弥补与自省中锤炼人生。

胡适,一个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深远的人物,正是在不断的自省中改造自我,锤炼人生的.少年的他纨绔不知进取,未品味过莽原中寒冷的冬夜,只有温室中的桀骜不羁。一次他生病入院,闲暇看书之时,被书中世界的沧桑厚重深深吸引,并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干枯与苍白。这是一种让他看清自己的觉悟,是让他抛弃过去的自己迎来新生的心灵超越.看到自身缺陷的胡适从此焕然一新,一本本《胡适日记》记载着他挣脱枷锁、客观审视自我的每一个脚印,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倘若昔日的胡适执著昏睡在自己幼稚的世界里,他的眼中必定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自己,他的心灵也将永远干枯与苍白,更何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胡适之?

有瑕疵的人生不会苍白,知错不改的人生才是真正的苍白。子辛自恃其力,桀纣自恃其才,高莽自恃其智,卢杞自恃其狡,智伯自恃其疆,他们的才能成为了他们在认清自我的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让缺陷在他们身上扩散蔓延,自己却从未清醒。正如莎士比亚之言:“我们往往因才能掩住了真实的自我,反不如缺陷对我们有益。”要想客观地认清自己,寻找自己的缺陷,就应“闻过喜,闻誉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开诚大度的姿态接纳别人的逆耳忠言,改造自我,锤炼人生。

做批评的主宰者,面对人生中暴露出的问题,严谨地审视,客观地纠正,严格地要求,绝不可沉醉在一个完全隔绝的自我中。这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自己实现超越的契机。不放过自身的每个细节,察微纠错,方能锤炼精彩人生。

9.直面批评

《咬文嚼字》看似从刁钻的角度挑剔名家作品的疏漏,被批评者却真诚地含笑感谢。这是因为那些被“挑错”的人明悉一个道理:批评有助于进步,而接受别人的“挑错”则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

再明净的月夜也逃不脱阴影的追踪,再清澈的水面也逃不脱风浪的搅动,人生永不完美,因而批评的声音恒在。“水自泉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只有正视批评并虚心接纳,我们的生命才会绽放得更加绚烂。

请由衷地感谢那些逆耳之言吧!它们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完美。莲步轻移,柳腰曼转,梅兰芳在舞台上永远顾盼生辉。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老票友对他近乎严苛的挑剔,正是因为跟随着梅兰芳的眼光是苛刻的,所以他每一个台步每一个首饰都精雕细琢,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感情。为的是不辜负台下给予他批评也给予他信任的戏迷。

梅派艺术万古常新,正是因为他汇聚的目光太多,收到的批评也太多。在对自我不断的审视中,以批评为尺衡量人生,看得才会透彻。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把批评看作波浪,路程便惊险无比;把批评看作吹动帆布的风,人生才充满力量。白岩松初入央视时,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流利而饱受冷眼与批评,但他把那些有意无意的指责视作敦促自己进步的鼓点,不断激励自己,反复训练,终于在人才荟萃的央视站稳了脚跟。

批评的声音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只有你听到了,感到了,并把它放进心里去,批评才能转化成真正的力量,推动我们再向前一步。

然而,世间的确充斥着许多善意的指责。如果不能从那些指责中收获营养,便不妨含笑视之,将他丰富为人生的一段经历,并感谢那些指责者给予我们磨洗的焠炼。

真的勇士并不只是能够挺过挫折,更应懂得如何直面批评,如何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一个社会是否成熟,就在于它包容了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从批评中看到什么。

蛙声远,蝉声近,透窗纱。繁华世界红尘万丈,我们会听到许多声音,每一种声音都会为生命染上自己的颜色,而批评,即使是刁钻的批评,也必然会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

直面批评,世界将在你眼前异彩缤纷。

10.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

近年来,《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在我看来,这一举措无疑会让文学成为一方净土,还传统文化与正史文化一份本真与圣洁。因此,咬文嚼字,必然会令文化之花更加绚烂。

所谓咬文嚼字,便是纠正语言文字,乃至文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试想,倘若就连被尊称为经典的书籍当中也有小儿科的知识性错误,那么谁还会保持对文化原有的那份敬畏,又有多少人会被误导?由此观之,咬文嚼字功莫大焉。

再看当下,在出版界、影视界,各种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而各种切割、拼凑的另类图书也总能在畅销热卖区找到一席之位。然而其背后却是传统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缺失,人们在娱乐中贱卖着自己的灵魂。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应当消除名家作品中的错误,更应当驱除用以掩饰内心浮躁的荒诞的颠覆,还文学作品一份可信度,令文化之树常青。

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若想这一行动顺利进行,只靠区区一份杂志的力量远远不够的。正如梭罗所说:“人睡觉醒来,不是要靠机械的帮助,而是依靠内心对于黎明的呼唤”。而我要说:“消除文学领域的谬误,不是要靠咬文嚼字的督导,而是要靠内心对于文化的敬畏,自己改错,咬文嚼字。”

当代网络写手层出不穷,但最终如烟火璀璨之后又归于沉寂,为何?人们也许短时间内会使鼠标青睐那无厘头的作品,但人们内心却无法长久忍受文字背后的浮华与短视。这一现象应当使作者警醒,使其领悟到对于自己的作品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唯其如此,作品方可受到一致好评,流传于千古而不衰。可曾想过曹雪芹十年语《红楼》,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可曾想过余秋雨在撰写《文化苦旅》时耗费诸多日夜?这为何?正是他们咬文嚼字,对自己的作品反复琢磨,才时耗如此之长,但也因此为我们呈献了一份知识的大餐,涵养了我们的心灵。

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实则出于一份对于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责任,出于一份对于文化的敬畏,从而使人们寻到人格坐标的原点,令文化的百花园纷繁却不显杂乱。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令精神荒原春暖花开,令世界灵动自然。

11.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12.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献花(0)
+1
(本文系酷音天下星...首藏)